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最新章节更新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c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c革命家。正因为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清朝末年,清王朝为挽救垂亡的封建统治地位,镇压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开始效仿西方,建立新式陆军,兴办军事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始建于1907年,1909年正式开学。原武备学堂总办高尔登任总办校长,李根源任监督教育长,学生分甲c乙c丙三班,设步c骑c炮c工4个兵科。甲班学生来源于清朝新军驻滇部队19镇的营c连c排级军官,要求除毕业于日本人军官学校及军官学堂外,均需入堂受训;乙班学生从巡防营的营c连c排级军官中抽调有一定文化者进行;丙班学生招收1622岁的普通中学毕业生。云南陆军讲武堂至1927年为止,共招收学生近4000人。

    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c骑c炮c工四个兵科,设甲c乙c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c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时,讲武堂已为云南新军输送中下级军官600余名。

    在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运动中,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使云南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蔡锷c李根源等几次举行秘密会议,决定10月30日晚在昆明发动起义,并推举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李根源为副司令。是晚,以讲武堂学生为骨干的起义军向总督署等要地发动攻击,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昆明,即通电全省c全国成立中华军都督府。辛亥云南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支援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

    辛亥革命胜利后,蔡锷c唐继尧先后就任云南都督,蔡锷亲自把讲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同清朝的名称区别,他所编著的著名兵书曾胡治兵语录,成为学校讲课教材;唐继尧上台后对学校也是关怀有加,要钱给钱c要物给物。在他们任内,学校建设不断加强完善,管理教育进一步正规化,原先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几经修订后成为“命令”,对校方各级管c教职责作出明确细致的具体规定,各级管教人员皆能严以律己c责令教授,甚少贪污腐化;校方对学员从严管理c从严考试和从严训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成为每一学员的座右铭,凡“应c对c进c退”均有规定,内务c着装c军容c军纪一丝不苟,对百姓和善礼貌,公买公卖,严禁惊扰。各项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学员们专心于学习训练,即使熄灯后仍有不少人“燃灯苦读”1912年时,一位法国观察家在香港时报上评价说:“在我见过的中队中,滇军战斗力最强滇军军官素质优越得多的原因,是他们在讲武堂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在学校学习炮术c识图,认真进行夜间演习。”

    树欲静而风不止,辛亥革命后好景不长,窃国大盗袁世凯就原形毕露,刺杀宋教仁c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