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
《财富》杂志在1997年4月14日宣称:“在这4年内,郭士纳使IBM的股票价值增加了400多亿美元。”好像公司的每一分钱都是郭士纳赚的,这显然不可能。但是在郭士纳之前,IBM确实是一个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公司,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是战略帮助IBM赚了钱吗?郭士纳说IBM没有战略(当然这是一种随意的表述,并不代表IBM真的没有战略)。正确的战略仅仅是可能赚钱的基础,绝不意味着就能赚到钱。
极端一点地说,执行也不能真正创造利润,赚钱的人靠的并不是异常的忙碌,赚钱的行业不是那些效率最高的行业。利润的来源并不是靠超人的努力和勤奋,实际情况有可能恰恰相反,越忙越不赚钱。非常吃力地盯着用户的需求和采购的时候,正是没有合同可签的时候,这才是常理。
“利润来源于何处?”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关键也可能是唯一关键的问题。庖丁解牛的方式也许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思路。作者当然知道,正像一个运动员跑得快,不能说大腿是关键还是腰部更重要一样,总体不是只由某一个因素决定的。但在研究问题时,分解才是综合的基础,只有部分清楚才能总体明确。
CHAPTER22.1是谁创造了利润(2)
推演的方法往往比案例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更可靠,因为案例虽然是事实,但是各种边界条件十分多,而这些又往往是案例之所以成立的关键要素。只要忽略其中一个边界条件,结论完全可能南辕北辙。
我们看看组成企业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分而治之然后再归纳起来,正是本书倡导的对于企业问题思考的主体思路。
人力是资本还是负债?
企业的第一个要素是人,早年企业中的人力管理部门叫做人事部或者人事科之类的,近年来已经没有这样的叫法了,这些部门成为人力资源部。
这并不像人随便起一个名字一样简单,它理论来源是一种有关企业人力的流行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事部”的时代认为企业中的人是一种成本,因为只要有人,企业就必须为这个人支付报酬,所以人是一种成本。新的理论把企业中的人看作是一种资源,因为企业的价值都是人创造的,所以人像生产资料一样是一种企业资源。
有更激进的学说认为,企业中的人其实已经不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资本了,就像钱本身一样重要。几个人攒一个公司,开发一种抢眼的产品,经过适当的包装和炒作,然后把它整体卖给一家大型的公司。这个时候,人头是值钱的,所以人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本。
现实的情况是企业景气的时候,总是要招很多的人,这说明企业想把它的规模扩张,以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企业不景气的时候,不管是哪种改革方案,总也少不了裁员这一条,这说明人已经成为公司的负债或者成本。
现代社会,时空被大大地压缩,一个企业在彼时赚钱、此时赔钱已经是一种常态。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结果却不一样。所以企业中的人既不是资源,也不是成本,这是凭本能就知道的事。错就错在被那些着意要强调其中一种特征的理论搞糊涂了,在“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本”的理论误导下,盲目扩充的冲动显然比以前要多得多。
人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是利润的来源,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员则成为了企业的负担和成本,企业运作的目的是找到并保持人成为资源而不是成本的途径。
企业中的领导
是资本家创造了财富,还是工人创造了财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并且,在未来恐怕也难以有结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