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以手指心,诘对苍月,曾不能释怀。――《汉志帝王本纪》
幽州边地,春冬艰寒。西拒山关而南从诸峰,东利鱼盐而北纳铁贡。秦时起,辽东一带已纳为土,东胡因匈奴之武四分五裂。武帝时乌桓四分五裂,卫氏又分土抗礼于高句丽南,武帝以海陆并进,平其叛,置四郡,后改为乐浪玄菟二郡。到了光武时,高句丽及鲜卑争土,乌桓无力而再次内附,经过几百年的修养,乌桓于长城内外众达数百万,高句丽因其地制平原,且多河流,冬日温高于山北,亦得养百万。桓帝时,鲜卑檀石槐一全部,猎疆域,逐渐得匈奴全土,口可达五百万。仇方也好,丁零也罢,都是持久寒之地,行百年之基的不得之举。而东西之扩者,为千古之必要。
话说回这幽州(后世以幽云十六州并称云中上郡及幽州全境),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何要固守这一地疆土,自商周时便修筑土城,延续千年仍然在不断巩固。
原因有三:其一,相辅相成,互为惆仇。自商周以来,天下渐没牲畜开发耕地。这第一件震慑古今却并未有人明其意义的大事,就是鲁公变地,李悝埋法。由于战国以前,大部土地几无使用,加上地多人少,封建严重,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士和大夫的战争(欧洲近代史也是如此)。到了变法时期,由于公田之外大量劳作私田,人口激增,万民千姓皆得实产丰粮,所以春秋末期征伐主要依靠士阶层下的公田民作战,他们征伐也要自备武器棉衣,入营先备粮草。
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民得日丰而封建贵族仅有一城一驿之地,故而纷纷变革税值,识图将土地及利润收归其手,散国灭,世家生,强国立,王者兴。管仲之时的霸道不再推崇,公侯们开始热衷周天子的地位,一时千古,金乌九生。秦国强盛在于自古养马之地,且不断征伐西边异族,不断扩张,不断安抚,恩威并施,才有了秦国锐甲百万,王于千里的拒淆函而面诸侯,安险峻而制东面的从容。燕国则背匈奴而望南方,东近强齐,西抵赵魏,不断抵抗着北狄侵扰。经过诸侯之间不断兼并,最后强秦因函谷关和无内乱的平稳,渐渐取得了天下。就在这春秋战国的阶段里,北方民族也完成了自己的分裂百世,七雄争霸。
首先就是匈奴的形成,史记记载其祖为夏禹后人,与你我同出一源(匈奴由黄白两个人种掺杂,匈奴西征以后,典籍全无,仅有罗马称以为上帝之鞭)。先游黄河,再奔三江,北及塬河,西并鬼方。纵横游牧见天下之势,东西迁徙行自然之道。平王东迁时,林狄与山狄相互征伐,争夺西周王室掠夺来的财富和地位。晋国重耳立,归国创制,臣下谋以先平北定内乱,继而中原。赤狄灭卫邢二国,王子带引攻周王,重耳勤王破狄,霸于诸侯而削弱北狄。而直到了战国中期,匈奴才逐渐兼并山c林c赤狄,于战国末年,秦国初年显露实力。但无论如何迁徙,无论如何发展,他们都离不开雁门,河西走廊及河套一带。匈奴成国于蒙古高原,东胡形成于辽东一带。
前年,匈奴击败东胡,正式面南。东胡则分成鲜卑和乌桓,被武帝安置在幽州三郡(太原北,内蒙古东南赤峰北一带,辽宁沈阳一带),由乌桓校尉统领。夏后氏的两个支系相互之间,不断融合,不断兼并。最终形成了沛汉和匈奴,也形成了一个千古的边界线――自雁门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而幽州并州,便是争夺的重中之重,边界线的历史从争。朔方云中虽然屡居其重要,但是从后来两千年纷争便可知,河套地区丢了可以依靠幽并再夺回,然而丢了幽并,就丢了再次夺回的希望,并拖垮中原经济,再不昌盛,纵然经济强盛,亦不再为世界强盛之国。
其二,物源之用,商贾之行。自强秦时,始皇帝就已拓土四地,功彰四方。如非地形地势,风土雨雪限制。始皇帝能把路修到北达北极圈,西到地中海。匈奴自从征服东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