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其中再加上门生故旧遍及天下的秘书监贺知章对李琅诗文的肯定,以及牛相三公子牛延对李琅诗文的刻意吹捧。

    李琅的名声一下子传遍长安城,虽然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李琅就是说书人口中与安禄山大战的那个刺客。

    后世某些别出心裁的女人可以利用绯闻c艳/照出名,而李琅借着盛王遇刺c太子背负嫌疑而出名,两者可谓殊途同归。

    所谓借势,大概就是如此。

    李琅回到长安,仅仅只用了一天,就已经闻名京师,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但出名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他在诗文中非议皇帝和番。

    不过,官府不但没有来人请李琅去衙门“喝茶”,而且把城门口缉拿李琅的布告都连夜撤下来了。

    契丹使团自然也听说了这件事。

    草原上一望无垠,无所隐蔽,故草原上的动物大多长着一双灵敏的耳朵,这样才能及时发觉随时可能出现的天敌。

    这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契丹人生活在草原,同样具有草原物种特有的警觉。何况身处长安,使团更是对大唐朝野的风吹草动非常上心。

    李琅作为使团中的一员,却用诗文制造和亲的负面舆论,公然“破环”和亲,按理说阿隆勒绝对不会跟他善罢甘休。

    李琅少不得又要向契丹人多费一番口舌。

    令李琅意想不到的是,阿隆勒第二天看到他时,神色没有丝毫变化,甚至连半句责备之言都没有,这让李琅有点迷惑。

    或许是阿隆勒理解李琅:认为李琅被皇帝蛮横驱逐后,十分痛恨皇家,不愿意看到朝廷和契丹因为和亲而形成停战局面,因而极力想破环和亲。

    但小泥鳅掀不起大浪来,这种破环力是微乎其微的,根本无法撼动和亲大局,因此懒得跟李琅计较。

    或许阿隆勒跟很多亲近后突厥的契丹贵族一样,其实并不愿意迎娶唐朝公主,李琅此举反而正合他意。

    又或许是阿隆勒有用得着李琅的时候,眼下不便对他发难。

    更甚至,阿隆勒足够聪明,能猜出李琅心中的那点小心思,自然也就完全不必跟李琅计较了。

    不过,李琅相信,即使阿隆勒不明白他为何高调反对和亲,李居柏却极有可能猜得出他心中的真实想法。

    李琅当然不会破环和亲,和亲是他通过李居柏一手推动的,是回归计划的“载体”,他怎么会再去亲手予以破坏?

    李琅比谁都更渴望和亲能够顺利成行,没有和亲,哪有回归计划?

    李琅作“反诗”,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向大唐朝野公然表明一种态度:

    大家看啊,我,李琅,是反对和亲的,有诗为证。

    这种态度很有必要。如若以后和亲一旦出事,两首“反诗”可以为李琅占据舆论和道义的高地,堵住朝野悠悠众口,甚至让他免受追责。

    这是李琅提前为自己铺设的后路,舆论可以保护他。

    当然,行为上确实有点“贼喊捉贼”的意味。

    李琅不担心他反对和亲的态度会影响到唐契和亲,

    这么想完全是自作多情,杞人忧天。

    在一个非“民主”c官本位的国家里,屁民百姓无论说什么,都不可能影响到军国大事。

    这就好比在后世,一个屁民在某个公共场合或网络微/博发表自己的外交主张,建议国家应该集中财力改善国内民生,不能继续用石油和粮食四处无偿援助某些“小兄弟”,外交部就会采纳他的主张吗?

    天真。

    外交政策取决于官僚统治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意志,用以加强统治集团的合法性和稳固性,与被统治的屁民们毫无关联。

    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