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改元“利用”。抛弃明朝旗号,让那些思念故明的人寒了心,在原明朝的部分士大夫中引起了消极反响,甚至把他看成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篡逆者。三桂很希望得到这部分人的支持,可是他们不愿跟他合作。就是在响应他叛乱的一些高级军政官员中,也产生了不满情绪。但吴三桂认为夺天下,不是靠一个空头名号,而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忘记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儒家古训。

    2,缺乏远大的政治目标。吴三桂在军事鼎盛时期,幻想与清廷“裂土议和”[36],意图割据江南,甚至贿买五世达赖从中斡旋,代为恳请。三桂此举,无疑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3,缺乏众望所归、政治威望高的领导人。吴三桂在明背明,事清叛清,政治立场的反复不定为世人所诟病。耿精忠就更不用提,与郑经的军事联盟,维持数月便告破裂。耿尝以盟主自居,向郑经发号施令,封郑经为“大将军”,派人送去敕印。郑经不屑:“靖南王乃食清朝的俸禄,且系明朝叛逆,为何封我郑经”[37]!

    (二)军事上:1,起兵仓促,准备不足,对形势的估计也有偏差。虽然清廷军事上毫无准备,但清廷拥有的战争资源毕竟非三桂区区两省能比。三桂认为康熙年幼,低估了其能力和镇压叛乱的决心,他幻想“裂土议和”被拒就是例证。在对待两广方面,其部将马宝请求自任两广方面的军事,率部取两广,而三桂却说:“一辩士口舌可下,不烦兵,已遣人矣。”[38]。但事实并非如其想像那般。

    2,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吴军在战争初期,一路势如破竹,进至松滋后,举足即可渡江。而吴三桂却未采纳部下“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运道”、“出巴蜀,据关中,塞、函自固”的建议,而是“屯松滋,与勒尔锦夹江而军,相持,皆不敢渡江决战”[39]。

    吴军初至松滋时,江北清军未集,如能迅速渡江,独占长江之险,军事主动权稳cāo在手,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动员江北乃至黄河流域的汉官汉将参加,清廷将无法收拾局面,势必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