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搜刮,权势、地位、财富一应具有,何以还要铤而走险、悍然起兵反清?该怎样认识康熙撤藩?反清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本文试着浅析一番。就这场叛乱而言,吴三桂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分析三藩叛乱,侧重于讲述吴氏。
一、叛乱起因
康熙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清除了鳌拜集团后,开始乾纲独断,自主治理国家。这一时期,国内除台岛郑氏集团外,大的反清力量已剿灭殆尽,云贵的动dàng局势也已平静下来。这样,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三藩的存在,就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康熙自少时,就“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2],及亲政后,更“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3],因为他担心“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4]。虽早有撤藩之意,但又虑及“三藩俱握兵柄”,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在尚可喜首先主动提出撤藩、要求归老辽东后,吴、耿两藩迫于形势,也主动上疏撤藩。康熙认为撤藩的机会来了,召集大臣讨论此事,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福康安曾祖父)、刑部尚书莫洛主撤,明珠赞同,多数廷臣都不支持。康熙没有认真对待大多数人的意见,坚持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5]。《清史稿》记录的康熙这句话明显源于昭的记载“(康熙说)吴、尚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早除之,使其养疤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6]。昭是清廷宗室,努尔哈赤第二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曾袭爵礼亲王。康熙不加区分地把吴、尚(自然也包括耿藩)都看成敌人,都要施以“先发制人”,未免失于鲁莽,扩大了打击面。说尚可喜也“蓄彼凶谋”,是毫无根据的。后来尚可喜的所为,无疑给康熙一个响亮的耳光。尚至死未叛。“撤亦反,不撤亦反”的“必反论”,更是康熙自欺欺人、为自己的撤藩主张制造根据的谎言。叛乱平定后,康熙说了实话:“不图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议事之人,至今尚多,试问当日曾有言吴三桂必反者否”[7]?这就是说,叛乱的bào发出乎其意料。从撤藩令下达后清廷的实际作为也可看出康熙“必反论”的荒谬处,说他是事后诸葛倒很恰当。
(一),撤藩令下达后,清廷即开始煞费苦心地为三藩的搬迁做精心准备。(1673年)八月十五日,康熙迅即选派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为钦差,专程前往云南催促三桂迁往辽东。折尔肯动身前,康熙又紧急指令户部侍郎达都前往陪都盛京,会同盛京户部侍郎,奉天府尹察看划拨给三桂的土地、住宅是否合适。十一月四日(折尔肯于九月七日到达昆明),三桂为麻痹清廷,上了一份要求增加土地的奏疏,康熙立即批示满足其要求:“王所属官兵家口,迁移远来,自应安chā得所,俾有宁居以副朕怀,此所请增赏地方,著速议具奏”[8]。
几乎与此同时,康熙又“遣萨穆哈偕郎中党务礼...如贵州,具舟及刍粟,谕以毋骚扰,毋迟”[9],为三桂备搬迁所需办夫役粮草、船只等物。正是他们在得知三桂谋反的讯息后,“十一昼夜至京师,诣兵部,下马喘急,抱柱不能言,久之始苏,上三桂反状”[10],清廷始知云贵的情况。
(二),吴三桂反清初期,清军在军事上毫无准备。从康照十二年(1673)底,吴军首陷沅王/辅/臣州,至次年三月,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三桂挥军长驱直进,连陷沅州、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而清兵未集,“处处无备”,“五千里无只骑拦截”,所经之地,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清朝兵部惊呼:“吴三桂反叛以来,湖南绿旗官兵多附贼”[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