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标(漕运总督统辖)等。为了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清朝统治者除将他们的基本武装力量八旗兵分别驻守在京城和各省城镇要地外,绿营兵也配合驻防,二者互相穿chājiāo错,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和镇压,又便于八旗兵对绿营兵进行监视和控制。地主武装团练发展时期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清政府把可能调动的所谓精锐的八旗和绿营兵将,大部分都征集到南方战场。可是这些正规军队已腐朽透顶,缺乏作战能力,因而不得不争取汉族地主豪绅的支持,让他们在本乡本土凭借封建势力建立反动武装团练,来参加镇压太平军。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新军和北洋军时期1895年,湘、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屡战皆败,于是清政府命淮系官僚、广西按察使胡按照西法编练新军。胡聘请德国军官为教习,采用洋cāo,使用洋pào,编练成4750人的新军,名为定武军。最初驻扎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后迁至小站。1895年10月袁世凯接办小站练兵事务。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并扩充到7000多人。袁以此为资本,破坏了戊戌维新运动,在镇压山东义和团的过程中,又将他控制的新军扩充到2万余人。1901年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根据外国侵略者的授意,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慈禧太后高唱起“变法”的调子。军事上,改革军制,逐渐裁汰旧式的绿营、防勇,仿照西法编练新军。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为总理大臣,实权cāo在会办大臣袁世凯手中,总理练兵事务。从此,袁世凯大肆筹饷练兵,扩充北洋势力。清政府规定陆军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1905年,清政府统一了全国新军的番号,计划全国编练新军36镇,由于饷需不足,新军的编练没有按期完成。到1905年,袁世凯编练成北洋六镇新军,共计六、七万人。袁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洋军阀集团。袁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1916年,袁复辟帝制失败,在绝望中死去。袁死后,北洋军阀分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张作霖的奉系是北洋军阀的旁系,非北洋嫡系,因张作霖靠投靠袁以壮大力量,故人们也称之为北洋军阀),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之中。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总的来看,清朝随着形势的变化对其军制不断的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变化,最终目的当然是在于维护其统治,然而历史的潮流终究不能违背,军制的调整还是没能挽救其统治,清朝最后还是成为了中国王朝的终结。
作品相关
十一请假条[ TOP ]
[更新时间] 2011-10-01 19:32:49 [字数] 42
十一了,要陪陪家人,请个假吧!
九月份请了一天假,竟然把一月的全勤给请没了,至今郁闷中
作品相关
清初“三藩之乱”探析 [ TOP ]
[更新时间] 2011-11-29 17:32:30 [字数] 7827
清初“三藩之乱”探析
“三藩之乱”(1673-1681)是指云贵吴三桂、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1]三个藩镇掀起、并有其他多股力量参与的一场反清斗争,由吴三桂首先发难并主导。战争前后延续八年,波及十几个省区,清廷丧失刑部尚书莫洛以下将领多人,仅调动的绿旗兵即达四十万众。清廷最终虽平定了叛乱,但受到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三藩位极人臣,坐镇地方后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