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团没法,只得由美使调停,和平解决。至于东路方面的军事,因蒋绪亮部滇军王秉钧师,受了陈炯明的运动,叛孙降陈,蒋氏军队本不可靠,王师之变,其或蒋氏亦有默契者乎?颇影响进行。西路方面,陈天太部也被粤籍各军缴械。北路方面,高凤桂旅既被诱北归,赵成梁部滇军也被北军诱去两团。从这几点看来,可见中山所部军队内部的团结力,非常缺乏。但是中山先生平生经过的忧患不知多少,如何肯因此灰心?好在此时陈炯明的内部,也非常不稳,洪兆麟、林虎均有离陈独立的消息。再有一位桂派旧人沈鸿英,困顿于广东北边,前进不能,退后无路,饷械的接济又缺乏,正在十分苦恼之时,想来想去,只有仍然归降中山,带兵回广西,推翻陆荣廷而代之的一计,以攫得广西地盘为目的,反正便非本心,日后复叛,何足异乎?因此屡次派代表和中山先生接洽投诚。若此所为,只可谓之投机,安得目为投诚?中山因他反复已非一次,不敢信任,恰因蒋介石奉了中山的命令,依照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这天回来有所禀白,中山便和他商量此事。蒋介石道:"沈鸿英反复xìng成,他的说话,全不可信。但现在四面受敌,大有困兽走险之势,拒之太甚,则糜烂地方,不如答应他投诚,令他依照投诚的条件,克日西征陆荣廷,如此便可抽调西征的军队,去讨伐东江,等东江的战事一定,沈鸿英便再叛变,也不足忧咧。"中山笑道:"我的意思,原是这般,你我意见既同,我便这样决定了。"蒋介石去后,中山便答应沈鸿英的代表,准他投诚,但须即日西征,不得在粤境逗留。沈鸿英俱一一遵从,事情定妥后,便拔队向梧州进发,声讨陆荣廷去了。陆荣廷有可讨之罪,而沈鸿英非讨陆之人,所以直书声讨者,重孙中山之命也。
中山见西路军事,已可无虑,便专意对付东江,计分三路出动。中路杨希闵的滇军,进攻博罗,刘震寰的桂军,则向广九铁路进展,谭延的湘军,进攻龙门。陈炯明因洪兆麟部在闽南与臧致平、杨化昭作战,所部兵力单薄,不敢恋战,稍为抵抗便走,杨希闵便乘势占领博罗,刘震寰军也连克樟木头、淡水各要隘,进占惠州城外的飞鹅岭,湘军也深入河源,把个惠州城,困于垓心之中。中山见战事顺手,很想一举破敌,便令杨希闵向惠州突进。刘震寰留一部分军队监视惠州外,其余军队直绕海陆丰,截断惠州的后路。计划自是周密,其如将士之不用命何?不料杨、刘占领各地,已觉心满意足,便顿兵观望,不肯前进,此种军队,真如儿戏。只让湘军孤军深入,向梅县方面进展。谭公自是忠勇。陈炯明却也料定杨、刘不肯再进,便把中左路的得力军队,抽调到北路来攻湘军。林虎又用诱敌之计,把湘军困在垓心。湘军奋勇冲出时,已经被敌军缴去一千多qiāng械。杨、刘能战,湘军何至于此?陈军乘势前进,经湘军奋勇反攻,勉力堵住。但是中山大包围的计划,未免受了影响,不能进行。幸而陈军力量薄弱,虽得胜利,仍然不能反攻。其后洪兆麟战胜臧、杨,班师回粤,也不肯加入力战,因此双方又成相持之势。到了九月中,东南战事bào发,卢永祥派代表到广东来请中山北伐,中山因反直同盟的关系,当然答应。并说:"曹锟毁法贿选,我久已想出师北伐,便没有子嘉的催促,不久也必实行,何况子嘉屡次来电敦促呢。"卢永祥的代表,欣然而去。原来此时曹锟,已是逐去了黄陂,用重金贿赂国会,做了总统,卢永祥因反对贿选,通电讨曹。中山的目的,虽比卢氏更大,但是北伐不成,便不能贯彻救国救民的主张,自然也非讨曹不可,因此一得东南战事发动的消息,便亲自到韶关来指挥北伐事宜。正是:
只因救国怀宏愿,不惜从军受苦辛。
未知曹锟如何贿选,且看下回分解。
----------
民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