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模仿自己的“偶像”,而导致各种暗示症状。

    他会以自己遗传于母亲外貌的那种“独特性”为乐,而不再以自己像某个明星为乐。

    也不会在做一件事之前,总要先参照别人。(参照别人就是一种典型的外在暗示)

    而是依靠本能推动力去判断和生活。

    事实上,这种朦胧的安全感与快乐,在他儿时确实是无处不在的。

    他有时能够玩泥巴玩上一整天,乐在其中,根本不需要什么回报。

    这是一种创造性c无条件的快乐。

    不同于患病后,那种依赖于某种特定场合c特定人物,(比如喜庆的时候)那种妥协的快乐。

    尽管那种妥协的快乐他也很享受,但热闹过后,又是无尽的失落。

    因为他的自我已在那种热闹的环境下遗失。

    而创造性的快乐却与之截然不同。

    那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地,都能够自我制造快乐的本能。

    就像每时每刻都能够呼吸一样。

    因为这种创造性的快乐是无条件的c非功利的,所以可以信手拈来。

    即使是在众人同庆的喜庆场合,他也不会迷失自我,“随波逐流”。

    也能够在“快乐完全由别人制造,自己只需享受”之余,制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就像s曾经在一个亲戚乔迁新居的喜庆场合下,只是享受捡鞭炮放的乐趣。

    而非他日后那样,对于喜庆的每个环节,每个人,都不肯错过;过份地去互动。

    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向他们妥协,把快乐的制造权力全部交给他们。

    这样才不至于热闹过后,只剩下无尽的落寞和空虚。

    当然,这种对喜庆环境的过份依赖,也是有其特殊性的

    和上例s男家中闯入杂乱人群类似,在遥远地过去,s也曾在一个喜庆场合受过强烈惊吓,引来许多人关注,破坏了他最本源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极其隐秘地转移到那些关注他的人身上

    所以导致他对喜庆中的人的妥协和依赖

    正是因为失去了这种无条件的本源快乐。(比如玩泥巴,放鞭炮)

    这也是与母亲身心分割的结果。

    把最本源的与母亲相处的快乐,转移妥协到外界的人身上。

    而遗失这种无条件快乐记忆后,他也变得过份地患得患失。

    回到主题。

    这种朦胧的安全感与快乐,也能够抵御一切看似无法抵抗的悲伤。

    就如他儿时的一位婶婶,对他特别宠爱。

    他也十分享受他的爱。

    但是,当他的婶婶去世时,他并没有过分悲伤。

    只是一种懵懂。

    因为这种朦胧的安全感是他与生俱来的,受之父母的。

    也是一种最原始的母爱。

    所以,当爱他的人离开他时。

    他并不会过度伤心。

    因为他相信安全感永在,爱永在。

    就像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亲人或者爱人永远离开了你。

    你怎样才能表达对她的爱?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悲痛欲绝是对亲人最大的爱。

    而且这种悲痛越强烈,越表达对她的爱。

    这样回答也不无道理。

    但是,另一种回答也许更有意义。

    他会很悲伤,但不会悲伤到抑郁和心死。

    因为他相信,亲人是爱他的。

    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不会因为他没有伤心到死而不爱他。

    如果伤心到死了,反而会中断这种爱的持续。

    他与亲人之间的爱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