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带着狐疑地眼光问你:“你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你大可以回答他说:“你的问题就像是在问我,当我的父母感情不和时(或者父母受到外界危胁),为什么要去面对,而不是逃避”
这绝不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真切地替换
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这二者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恐惧只是因为外界对阴暗的夸大暗示
具体来说:是一种外界的过度保护所致。
就好像你的亲朋好友对你说:“千万别信这个,千万不要去看那个,千万不要去那里否则你会上当受骗c‘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这种极尽夸大暗示之词,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也不管当事人本人对待陌生事物的看法和防卫机制如何。
但是,人们往往又会听到另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论调:“千万不要溺爱孩子,这样会毁了他,以后会失去自主性。”
我们本不应该对这些变化多端的论调太过在意,因为这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释放的“情感垃圾”而已。
就如人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惊世骇俗之语:"心理问题跟意识没有任何关系,只和行为有关"
常人听来没有感觉,但对于一直相信意识心理学的心理患者则会感觉不知所措
其实这也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就像有人说:"地球是圆的"
但一部分人偏偏爱说:"地球不是圆的"
因为这种常识太过普遍,人们往往不需要太过常识的东西,而喜欢制造一些新意
弗洛伊德曾说过:"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
意思是说:人们对于一种毫无疑义的事或者无条件的快乐,往往容易真正遗忘而继续追求未知的东西
这就是为何人们在回忆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时,总是无法想起,因为完全满足而被成功压抑住了(成功的压抑与压抑概念完全不同,真正遗忘和遗忘也不相同,一般的遗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而对那些有条件的快乐,则会记忆犹新;比如说因奖励获得的快乐
如果你刻意强调"地球是圆的"这种毫无疑义和无条件事实
人们反而在记忆中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言语,所以说出与之相反的无意之词
但不幸的是,本来已经失去自主的心理患者,可能会吸入这些“情感垃圾”,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在后面的推论中,心理疾病就是因人格妥协,拿别人的“无理”惩罚自己,归咎于自己,导致自己思维的“无理”。
所以说,现在的心理咨询大多提倡说教和积极的建议。
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的情感流露,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因满足压制已成潜意识,连指导者本人也难以感知;更别说来访者。
所以,一味的听从积极地教化和模仿健康者的言行,并非看起来那么合理。
因为你吸收的,可能只是他人无意释放的,“词不达意”地情感宣泄。
所以,深层地意义在于挖掘那部分深藏地有价值的潜意识。
这个很难用说教和模仿获得,只能是来访者本人的遥远记忆。
如果一个人想了解自己,却又害怕外界的警告和暗示
可以理解为一种"舍本逐末"
甚至可以理解为:贬低自己的判断能力,向外界妥协
这在心理疾患者身上是普遍的
在失去自主性的相对健康人身上也是比较常见的
除此偏见之外,人们对于心理学还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期待。
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热衷于“励志讲座”的人群中看出。
他们往往为找不到成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