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为副组长。小组的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央和主席关于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指示。”
应该说,吴冷西请示彭真是正常的。但是,面对一篇极不正常的文章,却用极正常的程序解决,对于处在政治漩涡的人来说,本身就已经不正常了。而且,吴冷西在接替邓拓任《人民日报》总编后,凡事都是请示定夺。然而,到了1965年,又恰恰在这件事上,他没有请示,而是请示了彭真。
正为上海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而恼火的彭真,在吴冷西请示的时候,十分肯定的要求:“不予转载。”
于是,吴冷西回复《人民日报》说:“不转载。”理由有三条:
一c姚文元的文章是上海市委搞的,不是中央的意思;
二c姚文元的文章联系“翻案风”c“单干风”,把学术问题拉到政治问题上,太勉强;
三c批评《海瑞罢官》涉及《人民日报》1959年发表的《海瑞骂皇帝》和《论海瑞》,这两篇文章是经过胡乔木修改的,胡乔木是的秘书,要慎重。
《人民日报》编辑部还派出多名经验丰富的记者,四出活动,探听消息,重点自然是上海和北京,但所获甚微。
按照张春桥的指示,《文汇报》驻北京记者也奔忙于各机关之间,多次到《人民日报》社征集对姚文元文章的意见。《人民日报》社里对这篇文章也是几种意见,有支持的,有反对的。
中央刊物《红旗》杂志的工作是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负责的。由于一直在身边工作,他比较清楚的思路。姚文元的文章,在政治上,他已经感到很有背景,只是事前他这位“大秀才”对此事竟一点也不知道,让他感到有些失落和气愤。现在,他急于要弄清文章出台的来龙去脉,特别是的态度。他手下的几位笔杆子都是支持姚文元的。
编委关峰对姚文元的文章十分赞同,他读了姚文元的文章后连声说:“好!”还表示:“要干起来,我们一定支持姚文元。”
戚本禹说:“历史学界一定要来个大风暴,否则,就触不动这些人。看来,学术界也是面临着大动荡c大分化c大改组的形势。”他还讲:“若有人攻击姚文元,我们就出来反攻。”
由于北京的《人民日报》c《北京日报》保持沉默,由陈伯达主编的《红旗》,也没有对姚文元的文章做出直接反应。但是在1965年12月8日出版的第13期《红旗》杂志上,安排发表了戚本禹的一篇“左派”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作为对姚文元文章的一种呼应。
与北京相反,继11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后,11月24日,浙江的《浙江日报》c山东的《大众日报》c江苏的《新华日报》c福建的《福建日报》,而后是25日的《安徽日报》,26日的《江西日报》,这些受华东局领导的几个省市的报刊,先后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
而北京,按照彭真的指示,依然没有任何反映。
其他地区也没有反应。
很多人在揣摩上边的“意思”。例如:天津。
各报纸的请示报告堆积到天津市市长胡昭衡面前:“姚文元的文章,天津要不要转载?”
胡昭衡本能地把目光投向《人民日报》,等待《人民日报》的反应。
《人民日报》没有反应,却迎来了一位相交已久的老乡加战友c《光明日报》总编穆欣。
穆欣给胡昭衡带来了陈伯达的忠告:“伯达同志让我转告你,不要转载。”
穆欣私下同胡昭衡咬耳朵,“姚的文章是在上海搞的,背景还不清楚。北京的中央领导都不清楚,北京各报决定不转,你们也不要转,还不摸来头”
胡昭衡很快通知天津各报:“不要转载姚文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