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他的指示,认为不正确的也可以不执行。有关军工方面的事情,就不必向他汇报了,更不能让他接触,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这些,都是彭德怀不知道的。
北京,已经听到风声的吴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彭真的办公室:
“市长,听说有人要批判我”
“是吗?批判你什么?”彭真问。
“我写的京剧《海瑞罢官》。”
“没有啊,我怎么没有听说。”
“说现在正在准备呢。”
“吴晗同志,你是员,应该相信组织,不要听小道消息。你的工作,总理c小平和我,都是清楚的吗。你要是有了问题,我这个市长不就是总后台了吗。放心吧,老吴,回去好好休息,有什么责任我来负。不要杞人忧天!”
“可是,我听说这次搞我,是有来头的。”
最近已经听到一些传闻的彭真,正为此事恼火,一听吴晗的话,有些激动:“什么来头不来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不要理他们,脚正不怕鞋歪嘛!”
送走吴晗后,彭真给邓拓打了电话,让他晚上到家里来一下。
邓拓,北京市委书记处负责文教的书记c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c北京市委刊物《前线》的总编辑c著名的诗人c学者。曾任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的社长兼总编,因为办报风格不对的思路,多次受到的批评,不得不辞去《人民日报》社社长和总编的职务,到北京市主管文教c宣传。但是文人秉性难改,到北京后,创办了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亲任总编。
彭真一见邓拓,便问:“吴晗上午找我,好像有什么事情,你清楚吗?”
邓拓说:“听说上海有人要批判他写的《海瑞罢官》。”
邓拓是听张春桥说的。他们是老相识,抗战时期,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时,张春桥任副总编辑。因此,张春桥在北京曾向邓拓私下透过姚文元要批《海瑞罢官》的风。
“是谁要批?”彭真问。
“。”邓拓回答,他又接着说:“她在北京找过几个人,可能没人答应写。所以,又到上海找人去了。”
“《海瑞罢官》有什么批判头?”彭真似乎有些不以为然的说:“吴晗不过就是一个学者嘛,能有什么了不得的问题?再说了,海瑞精神也是提倡的,有什么错?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邓拓听到彭真征求他的意见,立即答道:“我也是这个意见。吴晗咱们都了解,政治上可靠,人又老实。批判他说不过去吧。”
1965年11月8日,上海市委书记处开会讨论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此之前,市委已经讨论过几次。这次参加会议的有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c市长曹荻秋c主管此事的文教书记张春桥c分管教育卫生的候补书记杨西光c市委候补书记王少庸等,加上作者姚文元,协助姚文元写作的朱永嘉,还有市委写作班党支部书记徐景贤。
会议在康平路165号楼上朝北一间大会议室里召开。曹荻秋站在那里,很仔细地将姚文元文章看完,在资料引用上提了几个问题。陈丕显则在会议室里来回踱着步,对张春桥说:“这是件大事,非常重要,你要好好抓,抓好了是有功劳的!”
张春桥也站着,没坐。
分管教育的市委候补书记杨西光问:“你准备给吴晗带什么帽子?”
姚文元的文章中没给吴晗定性戴帽子,姚文元回答说:“看事实吧。是什么就是什么,何必我们给他戴帽子呢。”
杨西光又对姚文元说:“吴晗是秘密党员,你是否知道?”
姚文元答:“这就不管了。”
11月10日,经过3次修改,由上海市委讨论同意的姚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