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g周期的下降‘B”阶段(康德拉捷夫的术语)在起作用,要么是或者同时是因为像许多人所主张的那样,欧洲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足够大的影响力,能够把世界其他地区一起拉下水。如果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亚洲有这种危机,那也就意味着欧洲的事件还没有这种足以影响世界经济的分量,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17世纪的世界危机。

    这个问题的论证对于我们研究之所以十分重要,另一个原因是,这将使我们能够在下一章里考察1400年从亚洲开始的和1450年从欧洲开始的“A”阶段上升持续了多长时间。而这又将使我们能够考察吉尔斯和我(1992;1993)提出的五百年长周期运动是否持续到近代早期。这方面的证据和论证也将在第6章的分析中起重要作用:为什么“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阿布一卢格霍德的说法,1989:388)。进一步说,“17世纪危机”存在与否的证据将提供必要的背景,使我们能够考察被确定在厂世纪范围内的危机的时间长度、类型和xìng质。我特别关注1640年前后20年的危机,并在下一节里加以讨论。

    世界xìng的“17世纪危机”存在与否或波及范围的问题早就成为某些人、尤其是《现代亚洲研究》杂志(1990)一些文章考察和讨论的对象。阿谢德(Adshead1973:272)提出了中国17世纪总危机的论点。他认为:“欧洲的危机实际上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反响……不仅影响了欧洲,而且也影响了伊斯兰世界和东亚。”由此人们提出并考察了一些相关的问题:17世纪是否有一场普遍持久的危机?答案看来是否定的。在多大程度上有一场持续的危机,它波及什么地方,在世界或亚洲大部分或许多地区是否有这方面的证据?答案看来是否定的。在世界若干地区,包括亚洲是否同时有一场较短时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答案看来是肯定的,即在17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这些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危机是否相关?答案看来是肯定的。这些危机能否归咎于戈德斯通所强调的人口原因?那种说法值得商榷。那么它们是否都与气候因素和农业收成问题有联系呢?很可能如此。那么它们是否也与共同的货币问题有关,或者是由共同的货币问题引起的呢?这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问题,我是倾向于持肯定意见的一派。下面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证据。东南亚研究专家安东尼·里德(1990)认为,东南亚肯定经历了“17世纪危机”,这种经历在亚洲是普遍xìng的。他指出,在该世纪中期以及稍后的时间里,东南亚因为特别依赖贸易的发展,因此出口价格的降低造成生产的低落,在经济上损失很大,马尼拉等地的贸易无论是数量还是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都下降了。里德或许过多地强调马尼拉“危机”的东南亚效应,强调马尼拉在西属美洲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中介角色。缅甸的勃固是在1599年遭到灭顶之灾的,从时间上看也不能归因于17世纪中期的危机。不过,关于东爪哇和中爪哇,里德(1990:92-95)特别强调17世纪前期到中期长达75年的干旱以及从1645年到1672年连续的低降雨量。17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缅甸和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旱灾和饥荒;逞罗和柬埔寨盛产稻米的冲积平原大概也降雨不足。这种经济萧条也对在东南亚活动的荷兰人和其他欧洲商人产生了负面影响(Rei1990,Tar小ng1992:488-493)。里德也注意到有关欧洲人占领的东南亚某些地点人口减少的报道,但是他认为,正因为是占领区,这些报道可能不具有代表xìng。

    的确,里德特别关注的东南亚岛屿和马来半岛不应该具有代表xìng。利伯曼(1996:802,801)在对里德这部著作的评论里写道:“所谓的问世纪衰退根本不存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