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活动作为他们在世界范围的商业jiāo易活动的主要和基本内容之一。当然。他们也用这些贵金属来买卖其他各种商品,也与亚洲人一样在亚洲的世界各地进行这些商品的jiāo易。
铜钱是亚洲大部分地区日常使用的最主要、最广泛的通货,但是它逐渐部分地被白银所取代。因此,这里至少有一个三种贵金属并存的世界市场,但这个世界市场实际上主要建立在银本位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由于白银的世界供给飞速增长以及白银相对于黄金和铜(以及其他货币商品)的价格的相应下跌,从而使得银本位逐渐地在世界市场经济中得以确立。
由于主要产自美洲和日本的白银的世界供给迅速增加,也就导致了白银相对于黄金的价格下跌。但是,金银比价在各地因供求关系不同而各不相同。银和铜的比价也是如此——铜主要用于铸造币值较小的钱币。金银铜三种贵金属以及多种贵金属和商品的套利jiāo换扩展到全世界各地。这种套利jiāo换也包括了贝壳、纺织品和其他jiāo换媒介以及贱金属,如铅、锡和铁。
贝壳作为货币在非洲的奴隶贸易中有很大的需求。在印度许多地方,贝壳与“巴达姆”(badam,一种不能吃的波斯硬果)也被民众广泛使用,与铜币争夺地盘。在印度和中国的许多地方,由于开采铜和铸造铜币的成本比开采白银和铸造银币,甚至比开采黄金和铸造金币的成本还要昂贵,因此当铜短缺时或铸币成本太高时,在最偏远的市场上,贝壳就取代了铜币。但是,当非洲奴隶贸易(后来是棕榈油贸易)扩大,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贝壳,流向印度的贝壳就越来越少了。在一些小额jiāo易中,铜币重新取代了贝壳。
实际上,本书中的一些问题也与“低贱”的贝壳相关。西非早就使用贝壳,伊本·巴图塔曾报道它们在14世纪与黄金的jiāo换价值。到17世纪,它们兑换黄金的价值下跌了;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供给增加得太快,超过了黄金的供给。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把大量的贝壳运到西非。贝壳的兴衰与奴隶贸易的兴衰是同步的。贝壳的生产中心在马尔代夫,印度人和英国人在那里进行买卖。贝壳从马尔代夫运出有两条路线。一是运到孟加拉,一是运到锡兰,然后被当作压舱物分别装上欧洲商船,主要运往英国与荷兰。它们再从英国与荷兰转运到西非和西南非洲,用于购买奴隶。1732年,约翰·巴多门ohnBardot)就指出:
每英担贝壳的价格忽高忽低,完全取决于是否碰上欧洲的几个商业民族……把货物运到几内亚和安哥拉海岸去购买奴隶或其他非洲产品,……也相应地取决于去几内亚的欧洲冒险家是否有机会获得这些贝壳,以及当时在英国或荷兰恰好有多少贝壳。
因此,贝壳的价格不仅反映了欧洲和非洲的供求变化,也反映了最初在出产地马尔代夫岛屿以及在南亚和东亚“消费”地区的供求变化。
另外一个18世纪的观察家抱怨说:“原先用120英担贝壳就能买到一船五六百黑人;但是这种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绝不会有用少于12或14英担购买一船奴隶的便宜事了”。再有,一个在西非的商人抱怨说,购买一个奴隶的价格从100磅贝壳上涨到136磅,从12支qiāng上涨到16支qiāng,从5包巴西烟草上涨到7包,从25匹亚麻布上涨到36匹,从一桶(约40升)法国白兰地上涨到一桶半,从15磅火yào上涨到150磅。不仅贝壳出现通货膨胀,而且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白兰地和火yào的相对价格显然膨胀得最快!
在奴隶贸易最高潮的18世纪,有记录的进口贝壳达到2,600万磅或者说100亿个,平均每10年为200万到300万磅,实际上是100万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