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元代以及明代大部分时期,金属货币的主要流向是,银和钢从中国流向日本,黄金从日本流向中国。由于自16世纪以后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流动基本上发生了逆转,日本成为白银的一个主要出口国,后来又成为铜的重要出口国,同时成为黄金的进口国。在中国,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该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即黄金升值,白银贬值),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Yang1952:48)。但是,拿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中国的金银比价通常是比较低的,有时要低出许多,而白银价格则要高出许多。正如全汉界在1969年发表的讨论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论文中所解释的:
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由此表明,中国的银价是西班牙银价的两倍。
西班牙人佩德罗·德·贝扎早在1609年就注意到这种情况。他指出,二者之间的套汇可以产生75%到80%的利润卜。nGlahn1996a:435)。
在16世纪90年代,日本的金银比价是1:10,印度莫卧尔帝国的金银比价是1:9(FlynnandGiraldez1994:76)。只要中国的黄金价格比较低,而白银价格又几乎高出一倍,白银就会被吸引到中国去jiāo换黄金,中国就会出口黄金。下文引述的欧洲贸易公司发言人的言论证实,中国是他们的黄金来源之一。众所周知,自16世纪起,葡萄牙与荷兰中间商先后在这种中日贸易中表现得极其活跃,并从中谋取了大量利润和贵金属。1600年前后的一份葡萄牙商业文件显示,在中国沿海的葡属澳门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利润高达45%。
欧洲人用这些利润来支持他们在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地与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他们的商人和贸易公司,尤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把参与黄金一白银一铜之间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