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这种依恋是孩子在与父母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需要父母为他们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
但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做法和不良的成长环境都会使得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比如,父母大发脾气,训斥孩子,对孩子施以体罚,还有家庭内部的争吵c打架c父母分居或离异,都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如果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其自尊c自信c发挥潜能就无从谈起,因此,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1归属感缺失造成的心灵失落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康康的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妈妈是小学教员,上面有两个姐姐,由于是超生,康康出生后不久就被送给了离家很远的一个远房亲戚寄养,开始了他寄人篱下的生活。
有时,父母想儿子了,把他接回家住几天,但是不敢让外人看见。有时计生委会突击检查,父母就告诉他有人来抓他来了,让他赶紧躲起来。年幼不懂事的康康,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要抓他,为什么自己不能和姐姐那样光明正大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更不明白父母为什么生下他,却又不想要他。虽然后来上初中后,父母将康康接到身边,但是这个家对于康康来说太陌生了,他总是充满了恐惧不安,很难融入新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找不到归属感,思想上无所寄托,生活上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所谓安全感,是指人在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它是一种感觉种心理,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受;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c可以依靠c可以相信的语言c行为和事物等方面表现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其心理的成长就会停滞,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更关心心灵的成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由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恋性,有强烈的生存和被保护的需求,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并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当他们在尝试探索外部世界时,也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父母将孩子交由他人寄养,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依附感和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引发恐惧和焦虑甚至是失望和痛苦等负性情绪,严重的亲情饥渴也会促使他们转移到电视c电脑甚至同学c朋友身上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会去管这些对他是利是害。
此外,当被寄养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有亲生父母陪伴在身边而备受宠爱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怨恨自己的父母甚至仇视,进而对别的孩子产生嫉妒,抱怨社会的不公。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我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上学,他怎么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呢?其实,这是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浅层次理解。归属感首先来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心理依赖,是和温暖c幸福相关联的。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就要让其在家庭里获得安全和可以依赖的心理感受。为人父母者,不仅仅是给孩子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经常跟孩子谈心,让孩子将家庭看作心灵的避风港。
其次,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也不觉得自己被家长需要,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对家长都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