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然而由于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他们都已获得了晋升,是晋升的直接受益人群,因而他们对彼得的发言不以为然,并报以敌意和嘲笑。后来,彼得将自己的思想集结成册,以《彼得原理》为书名谋求出版,但是,彼得共收到了14位编辑的退稿信。直到一位记者在报纸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由于获得了读者极大的反响而促使出版商出版《彼得原理》,书籍出版后,在非小说类畅销书排名榜上占据榜首位置达20周。

    彼得原理对于现代企业层次结构的设定有着深刻的启示,直接指出了“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晋升机制的弊病所在。某位员工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管理者为了激励员工,常常采用晋升的手段,把他提升到较高的职位上,此时,管理者便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认为员工既然能在目前的职位上表现出色,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胜任更高的职位,但事实上,往往较高职位所需要的才能是员工暂时所不具备的。员工由于表现出色而获得晋升,直到晋升到他们不能胜任的职位上,最终导致企业中绝大多数的职位都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造成企业人浮于事c效率低下,很多的平庸者身居高位,却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这种理论听起来很危言耸听,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职位任职状况确实如此。

    对于个体而言,如果你不具备胜任能力便被晋升到某一个更高的职位上,很可能你便会成为这种晋升机制的牺牲品,显示出自己相较职位要求较低的能力,沦为一名不合格的职场人士。所以,从晋升的幻梦中醒醒吧,有时候,追求到不切实际的事物后,不过是踏上了枉道速祸之途。

    帕金森法则:为什么升职的总是那些不如你的同事

    一些怀有雄心壮志的人进入职场后,他们都会给自己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升职加薪。然而,他们的这种梦想却常常遭到现实的重创,那些明显工作能力不如他们c工作态度不如他们的同事反而比他们更快地升职。于是,这些有志青年陷入了彷徨,一度怀疑这个世界究竟以怎样的规则在运转。如果他们知道“帕金森法则”,就会明白,从某种意义来看,能力高并不是获得升职的通行证。

    生于1909年的诺思科特·帕金森(cn一rthteparkn)是英国历史学博士,就学于剑桥和伦敦大学,先后在皇家海军学院,利物浦大学和马来亚大学执教,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60年代移居美国,又在哈佛大学任课。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法则,这就是“帕金森法则”。帕金森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有着极大的差别: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帕金森由此得出推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这便是“帕金森法则”的中心旨意。

    帕金森进而具体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