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途中断任务会引起被试的一种不满的自我体验,它导致被试为发泄这种不满而激发动机,从而产生更好的回忆。
(2)中途中断任务具有一种强化的效应,促使被试作出力图完成任务的反应。
(3)从格式塔理论角度说,被试具有一种力求完整的心理,中断破坏了这种完整性,导致被试为争取完整性而提高保持率。
(4)被试的强化史影响以及保持率,也就是说如果被试过去有过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体验,则中断就会推动这种奖励,所以被试为追求奖励而在意念中需要完成任务,这就会产生一种更好的回忆比率。
关于“蔡加尼克效应”,很多人应该都有切身体会,比如,你担心自己忘了某个重要约定,特意把它记录在备忘录上,但是最后还是忘记了,这是因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
与此同理,惯于考前“开夜车”的学生常常在通过考试后,很快就遗忘了所考过的东西,这种现象便是学生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
酝酿效应:为什么放弃思考了反而会豁然开朗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解决某一个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转而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几小时c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搁置难题的办法,这种现象就是“酝酿效应”。酝酿效应似乎与人的定势心理有关——一个人最初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成功,走到了一条死胡同后,暂时让自己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反而常能曲径通幽地顿悟到其他的解决方法。
“酝酿效应”来自于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亲身经历——
国王让工匠打造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是他又怀疑金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是否私吞了金子。于是,国王找来了阿基米德,让他解决这个难题。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但尝试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
隔了一段时间,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当他坐进澡盆后,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似乎被轻轻地托了起来,这一时刻,阿基米德恍然大悟,终于想到运用浮力原理便可解决国王为自己布置的难题。
心理学家认为,在酝酿过程中,虽然人们已不再从事暂时搁置的工作,但其实仍然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着推理和思考活动,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从而是个体意外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人们之所以会在休息的时候与正确答案不期而遇,原因还在于当人们处于放松状态时,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由于遗忘了那些不正确的c导致僵局的思路,以致处于了全然的另一番创新思维状态。
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等人也都讲述过亲身经历的“酝酿效应”,普拉特和贝克在文章中写道:“摆脱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到街上,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至今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我决心放下工作,放下有关工作的一切思想。第二天,我在做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时,好像电光一闪,突然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解决的办法,简单到使我奇怪怎么先前竟然没有想到。”
因此,如果当你因为遭遇一个难题而抓耳挠腮时,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散步c聊聊天,或者从事一些能让自己心情放松的事情,说一定就在你停下来的时候,原来把你逼到死角的难题迎刃而解,你真正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