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感觉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天使,她陶醉其中,接过售货员找的零钱后,转身便往外跑。在出门的刹那,她与一个老绅士撞了一下,她顾不得回头,只是兴奋地往外跑去。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她心花怒放,她决定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再给自己买点东西。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她就看见了那个老绅士,绅士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故事,女孩身上便出现了“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c假药效应c代设剂效应(英文为“pceb一effect”,源自拉丁文“pceb一”,该词意思为“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都并不鲜见。由此,不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得不将这种“安慰剂效应”考虑进去。比如,医生利用安慰剂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患者对某种药的疗效坚信不疑时,就可以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几十年行医生涯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来到他的诊所后,会释然地对他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这些患者的良好感觉可能出自如下原因: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他们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实际上,患者所出现的这种现象与“安慰剂效应”大同小异。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科学性,有实验为证。实验者将被试分为四组——a组cb组组和d组,其中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四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四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

    实际上,人类已经有相当悠久的使用安慰剂的历史,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没有任何疗效的粉末,而病人在不知情中却从这些粉末中看到了希望,结果,一些病人果然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c猩红热等“鬼门关”。

    观察你周围的世界,“安慰剂效应”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一队战士在阿尔卑斯山的风雪中迷路了,凭借一张地图,他们扎营熬过了风雪,确定了自己的方位,两天后顺利回到营地。当他们讲述着这张非凡的地图的时候,人们却发现,这是一张比利牛斯山的地图;有的小孩子非常胆怯,他的父母便告诉他上天已经偷偷地赐给了他勇气和力量,结果这名胆怯的儿童积极地参与了学校的很多活动,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些从小长在城市的人到了乡村后,他们感觉乡村的泉水十分甘甜,然而他们所喝到的泉水不过是同伴所带来的普通矿泉水——种种现象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虽然不会改变外在的客观世界,但对人们的情绪和态度塑造却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标签效应:不要让别人的评价决定了你的未来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