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地发现今天正好下雨,你在马路上打车时,平时空闲的出租车消失殆尽,你等了10多分钟才终于打上了一辆出租车。当你达到公司后,发现平时只在下午才来的老板竟然已坐在了办公室里,而且还恰巧发现了你这个迟到者。于是,你便会感觉,这一天真是糟透了,简直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让自己遇到了。
然而真的有所谓的“倒霉日”吗?或许事实并不如此。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认知偏见叫做“证实性偏见”,认为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即人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则忽视掉了。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比如对于上述事例,当一个人因最初发生的一两件事情而将某一天视为自己的“倒霉日”后,便会格外关注一些“不好”的事情,通过这些“不好”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厄运不断。但事实上,这一天很可能还发生了一些“好”的事情,如自己撰写的方案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一个客户打电话来说明他们愿意在合约上签字。但由于“证实性偏见”的存在,这些“好”的事情都被屏蔽掉了,只剩下了那些糟糕的事情——“倒霉日”的概念由此而来。
证实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比如如果一个人讨厌某一位同事,便会下意识关注这名同事负面的人格素质和行为,用以证明这位同事确实不怎么样,导致这种不喜欢的情绪逐渐升恶化级,造成人际关系对立;如果一个人赞同某个观点,便会列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对于观点不合理的一面则视而不见。
要想摆脱恶劣的情绪,便要试着从“证伪”的角度发现事实,试着去寻找那些与自己负面态度背离的事实,这样才不会庸人自扰地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弃儿。
你能知道鱼的快乐吗
庄子和惠子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一同在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叹道:“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大概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吧)!”惠子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是什么)?”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接着说道:“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虽然从辩论的角度来看,与惠子相比,庄子的说辞更胜一筹。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确实很难真正地知道鱼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懂得了鱼的快乐,那不过是发生了“共识偏见”罢了。所谓的“共识偏见”,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别人的认知倾向。比如,a非常害怕孤独,她认为一个人过日子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此她在23岁的时候便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b则是一个奉行独身主义的女性,她在30岁的时候事业有成,但是却孑然一人,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伴侣。当a遇到b后,a就会觉得b非常可怜,因为她认为“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然而b却会认为a的人生十分无趣——没有事业,没有爱情——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总之,a和b都是以自己的思维意识去认知对方的处境,从而对对方的真实心理和情绪现状做出了不正确的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