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原有“自我”解读过的“我”。
3“镜中我”还与“镜外我”的地位c身份c名誉等有关
按理说,镜中我与镜外我应是一致的,但是镜中我经过这面镜子一照,就有了许多光的折射,使镜外我变形,但个体不通过镜子自己又无法看到镜外我,即使能去看(如反省c反思等),但也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原有的自我c经验c认知结构等)的影响,也无法真正看到镜外的我。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许多面镜子来照,这样全方位的照看,会使镜中我与镜外我逐渐融合。上述可见,“镜外我”的地位c身份c名誉等会对镜象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c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c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3c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比如说,关于你自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是热情如火还是冷漠像冰,是思维严谨还是擅长粗线条思考——如此种种的自我判断,虽然你自身可以形成一套认知态度,但是你会更多地参考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你比较认可的c权威人士的意见。比如,如果你的老板说你在it行业发展,将难以出人头地,他认为你在交际方面更有天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销售界潜力股,你很可能会质疑自己目前的职业选择,甚至改弦易辙,做出更改职业方向的决定。
通过“镜中我“理论,也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人言可畏”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内心,多会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从而按照他人的评价去认知自己,以致认为自己真的是他人口中所说的样子。假如这些评价是负面的话,自然会导致个体陷入自我怀疑会自我憎恨中,难以排解恶劣的情绪。
人格面具:你为什么常常言不由衷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它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身体语言c衣着c装饰等所体现。我们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我。人们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保证自己能够与其他人,甚至那些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从而实现个人的目的。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也导致“人格面具”维护了人的虚伪与怯懦,这种反应来自于自身对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惧,从而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
“人格面具”的叫法最初出自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各个层面适应性的能力,它是为了使个人在社会上得当某种身份的认可而存在的。荣格认为:“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一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的时候,我们是父亲c丈夫c爸爸,在职场上,我们又换上了“领导”c“下属”等面具,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时,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个出言不逊c看似冷漠c凶悍的部门领导在面对女儿时,便是一副性情温顺的姿态。
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是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关于人格面具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