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孩子十分聪明,因为他学会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来认识自己,更因为他敢于尝试去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关于如何客观认识自我,有如下三种渠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

    与他人的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镜我”,是根据他人的判断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从幼年到成年,我们从简单的家庭关系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会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聪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

    2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所取得的成果c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优点。

    3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做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尝试认识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指个人眼中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c容貌c性别c年龄c职业c性格c气质c能力等。

    第二,别人眼中的我。指在与别人交往时,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c情感反应而感觉到的我。不同关系的人c不同类型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是不同的,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归纳出的认识。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镜中我”理论:为什么“人言可畏”?

    关于我们如何获得自我认知,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都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当一个人被上级评价为“聪明能干”时,多会变得心花怒放,但是如果部门主管指着某个下属的脑袋,做出“朽木不可雕”的负面评价,这名下属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心情沮丧,觉得自己不太可能有什么太好的发展前景。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我们从中获知自己的形象定位,并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这便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所提出的“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形成自我观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借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是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由此获得的关于自我的印象被称为“反射的自我”c“镜中我”。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现象也称为“镜像效应”。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镜像效应”呢?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社会化的结果

    所谓的“社会化”,主要是指首属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个人来到社会后与身俱来的只是生物人,这种生物人要变成思想情感丰富的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主要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c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影响,从而成为合格社会角色的过程。其中影响最大最早的群体就是首属群体,如狼孩的首属群体是狼群,社会化的过程是狼群“社会化”的过程,其结果在狼孩大脑中只能形成自我的狼孩概念。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首属群体是家庭,家庭中父母是重要的影响人物。库利所言的“镜”,也是各色各样的,其中形成“镜中我”最为重要的“镜”是家庭,有些镜子对个体的作用十分有限。

    2个体对“镜子”的认知与评估作用

    正如上述所言的,个体只对重要的“镜子”做出反应,而对一些不重要的“镜子”便会做出忽略不计的反应,使之不能进入“自我”。这就是说,从他人镜中反映出来的我,只有经过生理我c本我c或己有自我的想象c评价,才会被“自我”所接受,形成“自我概念”。可见,“镜子”虽然重要,但如何照c如何看也很重要。可以说,“镜中我”并非个体所照看到的“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