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海-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的钥匙》

    ――摘选自《亚洲的通货和财政》

    作者:英国《经济学杂志》主编约翰&183;梅纳德,剑桥出版社1913年。

    翻译:好龙公

    这篇文章是一位驻外海军高级军官的经济学爱好者翻译的。考虑到照顾翻译者本人的意愿,我们不介绍他的实际身份。本刊发表这篇文章并保留了原作者的一些不适当的用词,只是为了给读者借鉴与参考,并不代表本刊同意文章中的观点或证实文章中的论据。原文前面的段落,文章作者出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立场,对上海开埠历史进行了歪曲片面的介绍。因为考虑到读者诸君对此段历史都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了对原作者反动的殖民主义立场表明我们的态度,本刊发表的部分将从原文第二部分开始。敬请读者诸君留意。

    ――中国上海《国际经济瞭望杂志》编辑部,1914年9月

    (前段省略)

    在1866年杨军攻克太平叛军的故都南京后,上海就陷入了一种紧张之中,这座开埠才二十年的东方城市,还仅仅出现了腾飞的端倪,便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当时不少投资者甚至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日本的江户。但是,这样的局面很快就结束了,杨政权分别派遣总理容以及外长章频繁和包括英国总领事温思达(c a chester)c法国总领事白来尼( brenier de 一nt一rant)c美国总领事熙华德(g f seard)c普鲁士总领事德登贲以及工部局董事会总董耆紫薇(illia kesick)c法国公董局总董波礼弗(e b一nneville)等广泛接触,表示只要承认杨政权,杨政权欢迎并鼓励外国的投资和经商,而且强调保证各国的利益,不会向租界进军。同年8月中英法在广州和谈会议上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上海将成为自由市,英法在不得不放弃治外法权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在跑马厅以东c苏州河以南c城厢以北的上海原租界地带居住权30年,在这些租界区域,英法在承认中国主权的前提下,保持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将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合并成立联合工部局,设立董事15名,规定了3席必须是中国人,同时还增加1席中国政府代表的董事席位。自此,租界之称改为居住区。然而,协议同时规定,城厢以外,真如-法华-龙华一线为止的浦西c苏州河以南地区的任何开发必须通过联合工部局共同协商。

    次年1月,杨军队接管了上海道台,成立了上海市,任命国内战争的名将王得贵为首任市长。王市长到任时,看到外滩英法居住区繁华建筑,不由感慨上海华区的落后,他于首次市民联谊上会发出豪语,要鼓足干劲开发浦东,在外滩的对面,建立中国人的新外滩,以“扬眉吐气c不在中国的土地上输给外国人。”之后的茶话会上,王还志得意满地对记者放言:“别以为老子没文化,咱的辜参谋都告诉咱了:咱们祖先在城里住瓦房的时候,洋鬼子他祖宗还住林子里呢。阿房宫有洋人吗?长安城有洋人吗?现在咱们建设大上海,我老王就要给大家伙瞅瞅,咱是不是都得要靠洋人!”

    至此,上海进入了第一波建筑,在浦东一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新设了洋泾c塘桥c杨思c三林四个区,规划了行政中心c金融枢纽c商业街以及诸多居民点,这次的象征就是耸立在上海江海关对面的将中国民族特色融入西方建筑格局的大厦群,这些大厦中,就有号称当时世界最高的银盛大厦,这座大厦基部是希腊多里克式的石柱支撑起的九层钢筋混凝土大楼,中间的三层土木结构宛如华美的中国宫殿,令世界瞩目的最高三层则好像是山海关和嘉峪关城楼的合体。这座大楼的所有者是才华横溢然而又命运不济的工商巨子杨坊。杨坊为以该楼为代表的浦东发展可谓投入了毕生的积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