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由于最终资金周转不济,不得不迫使他走了一条不归之路。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这个浦东投资杨坊得到了来自杨沪生的保证,保证政府给予充足的资金作后盾,然而由于国内战事尚未完全停息,政府在财政上一直都在赤字的边缘,所以当时的金融体制无力让新政府实行赤字运作,杨坊的努力最终还是被形势所出卖,当银盛大厦在1874年剪彩竣工时,其主人早已远赴黄泉,新的所有者成了当时就原商业部长胡光墉的阜康集团。

    浦东开发后不久,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最为突出的就是规划时便屡次被提出交通问题,尽管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环,修建了高桥到嘉善的高嘉铁路,但是由于绕道过远,铁路从通车之日起便陷入了亏损。同样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居民点无人问津,烂尾建筑比比皆是,市民谑称其为得贵坊。

    为了缓解交通问题,在黄浦江上始兴架桥之风,第一批规划便兴建了6座铁桥,由于上海港的繁盛正是赖黄浦江之惠,其中四座铁桥建于龙华以南,分别位于龙华c长桥c塘口以及闵行,其中长桥和闵行之桥为铁路公路两用。而另外两座则建于主要港口的要道,分别在庆宁寺和塘桥,塘桥铁桥将沪杭甬铁路的延伸过江,于塘桥镇连接高嘉铁路,桥梁采用升降式开启桥,即在主航道之处建立两座高塔,一旦有大船通过,则停止车辆通行,将桥面升起,船舶通过以后再落桥通车。而庆宁寺大桥则设计为旋转式开启桥,由于该地带江面较宽而西侧为沙洲,施工时全面疏通主航道将其堆积成人工岛,在岛上再立桥墩,有大船经过之时回旋桥身。然而桥梁风潮引发了严重的财政问题,而且根据联合工部局的警告,开启桥不可能完全解决交通问题,同时也会给航运带来潜在危机。因而,未等铁桥全部开工,王市长在1871年即被荣迁为第一集团军群总司令“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越大兴安岭与俄军作战去了。

    与顿挫的新市区建设相比,由联合工部局管理的浦西地区的开发却日臻完善,虽然从外表看来没有浦东的豪华,但是市民中却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讽刺之词。王市长卸任以后,新一届上海市长改由原船舶部部长沈葆桢担任。沈市长中止了气势恢弘的庆宁寺大桥工程,延缓了耗资庞大的龙华铁桥工期,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务实的市政建设规划,加强和联合工部局的沟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浦西的建设,使上海市区开始扩展到了法华镇一带,基本上完成了根据广州协议规定的华洋共管区域的开发建设,同时又使老城厢过密的人口得以缓解,大量的居民乐于迁往新闸c江境c法华以及漕河泾一带。同时,由于黄浦江上的桥梁工程也在沪南市郊形成了诸多新兴城镇,比如长桥c华泾c曹行c北桥以及闵行等。由于沈显其名于造船业,故而他在上海也不忘其旧业,除了扩大高昌庙江南制造局的规模,使之能够制造重型铁甲舰。1876年,他还聘请荷兰工程师奈格任总工程师,实施整治,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后提出了黄浦江整治方案。他采用约束吴淞口浅滩,规定黄浦江浚浦线位置,使黄浦江航道顺直,江中主航道的深度达到了72米。随后,沈市长利用王时代在黄浦江堆积的人工岛,在岛上建立了一所新的船厂,定名为大中華造船厂。同时岛上建立了浚浦局,负责常年疏浚黄浦江水道,还利用海军资金建立了海军军械局,至此原来几乎荒废的人工岛面目一新,故此该岛被命名为复兴岛。

    1873年,沈葆桢邀请因兵败被俘获释而隐居上海英国居住区的前清两江总督李鸿章,让他出面成立“轮船招商公局”,不多久这所航运公司便成了最大的华资远洋公司。以招商局为代表,上海出现了一大批既独立于国家官办企业,也独立于“洋行”的民族企业,比如上海机器织布局c建昌铜铁机器厂c上海玻璃制造厂c申新纺织厂c天厨味精厂以及日后在国际动力技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