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他很老实,甚至略显愚钝c笨拙,在学校他成绩也不好。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人生态度则与他全然不同,既聪明又活泼,可是因为行为莽撞总是惹事。别人曾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宁可笨一点,也不要像你那样鲁莽。”
如果我们认为弟弟的做法是在避免麻烦,那就会以为他的愚笨是智慧的表现。因为弟弟天生愚笨,所以别人不会对他有过高的要求,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有人训斥。从这一目的来看,他并不是真的笨,而是装出来的。
从古至今,治病的目的几乎都是消除病症。但是无论从医学还是教育学来讲,个体心理学都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通过这一问题来提高他的成绩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他也许正想为难老师,甚至想让学校将他开除。如果我们将他的这一错误纠正,他还会犯其他错误。
这类孩子和神经官能症患者有相似之处。如果一个人患有头疼的毛病,头疼也曾被他当作摆脱问题的办法,那么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他就会立刻头疼起来,这样就可避免很多人生问题。当他被迫接触陌生人或者做决定时,头疼会立马出现。同样,头疼对他向同事c妻子胡搅蛮缠,横行霸道也是有所帮助的。这么有效的方法,他怎么可能在我们的帮助下放弃呢?在他看来,头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让他得到想要的一切。难怪当我们说头疼也可致命的时候,他的头就再也不疼了呢。这就如同那些害怕上战场的士兵在受到电击或看到军事演习时,病就消失了一样。药物也许可以缓解他的病症,也可以让他放弃利用这种病症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如果他的目的不变,他还会利用其他的病症来达到目的。当头疼病痊愈后,也许失眠症和别的病症会随后而至,只要他的目的没有改变,他的病就会接连不断。
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会快速地甩掉一种病症,然后添上一种新病。这些人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老手,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添加病症。如果我们拿心理治疗的书籍给他们看,无疑是让他们了解了更多他们还未曾体验的病症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他选择这一病症的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和获取优越感的目的的一致性。
如果在教室中,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了黑板顶端并坐了下来,那些人肯定会说:“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他们不知道我拿梯子的原因,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爬上去坐在那个毫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有自卑感,所以才坐到了黑板上,只有他身材高大c能够俯视全班学生的时候才有安全感”就不再觉得我的举动有多神经了。为了达到目的我找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别人明白了我的目的,自然就觉得我拿梯子c上梯子成了合合理的事。
只有一点让我异常疯狂——对优越感的解读。除非有人告诉我,我的目标太荒谬了,否则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做法。如果我的目标没有改变,当别人拿走我的梯子时,我还会拿椅子继续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了,我还会看自己可以跳多高c爬多高,将脚踮到多高。那些神经官能症的人也一样,他们的行为没有错,也无须受到指责。所以,我建议改变他们的目标,只要他们的目标变了,他们的思维和态度才会真正改变。这时,以前的行为和思想也就不再与目标相适应,就会出现新的行为c思想。
接下来看一个中年女人的事例。她来到我这里,说自己内心焦虑,没有朋友。她无法养活自己,依然靠家里的接济生活。她曾做过秘书这样的小职员,但是那些老板常常讨好于她,占她的便宜,所以她为了避开麻烦只好辞职了。但是,在另一份工作中,老板倒对她没有什么兴趣,也从不对她动手动脚,可是她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蔑视。在她接受心理治疗的八年中,我觉得,精神治疗对她并没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