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很多医生在早期都耳闻或目睹过死亡的事例。而这种事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人生是没有安全感的。也许他们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死去了,这就激了他努力学医的决心,以找到一种与死亡相对抗的方法。有人说自己想当老师,但是老师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个老师的素质修养很低,那么他就可以通过当老师的方法来让自己获得优越感。只有和那些比他弱小或者经验不足的人在一起,他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可是那些素质修养很高的老师则会平等地对待学生,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此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师之间不仅有能力和兴趣的差异,他们的目标对他们的行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个人潜能就会为了适应这个目标而被压缩或限制,但是整个目标却是不会变的,他要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表达人生的意义并获得最终的优越感。
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我们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就像一个人可以轻易改变他的某一个目标一样,比如他可以随意调换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其潜在的一致性,并寻求性格上的统一。人的性格不论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都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拿到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当我们将它放在不同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时,就会觉得它有所变化,然而实际上,它始终是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个人的性格也与此相同。我们无法从行为举止的一个方面去判定其整体况,但是从其全部表现中却可以看到。我们不可能说:“如果某人获得了某一方面的成功,他就获得了人生的优越感。”争取优越感的过程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身体越健康,精神就越正常,在某方面遇到困难时,就越能找到最佳办法。只有神经官能症患者才会只认定一个目标说:“我就认定了这个,别的都不行。”
我们都不会对争取优越感中所生的特殊况急于评价,但是我们却现,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做人上之人。有时我们会在孩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要成为上帝。”很多哲学家同样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也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上帝般的人物。在古老的宗教中,这种目标更是显而易见——教徒们必须以这种方法修炼,使自己成为超凡脱俗的圣人。而“圣人”的观念其实也隐含着上帝的意思。尼采在疯后,曾写信给斯特林堡,署名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由此可见,其思想中也有这种理念。
那些疯子常常很直白地将自己想成为神的愿望表达出来,他们会说“我是拿破仑”或“我是皇帝”。他们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想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想成为世界的主宰,他们希望自己拥有预测未来的超凡能力。
也许,这些人想通过一种温和c合理的方式将自己想成为世界主宰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不管我们是想让自己永生于世,还是想在人间反复轮回,或者想预知另一世界的况,都是以成为上帝般的人物为基础的。在宗教思想中,上帝是永不灭亡的,他可以劫后重生。我们暂且不说这种说法的对错,这些都是对人生的解读,都是人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也希望自己像上帝一样。
一个人只要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为此服务,所有的行动也会与这一目标相一致。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不管正确与否,也都会遵循这一目标。那些问题儿童c神经官能症患者c酗酒者c罪犯c性变态者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指出他们行动上的错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如此,行动也必然与其相适应。
有一个男孩,他是学校中最懒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为什么你的成绩总是那么差?”他却说:“如果我是班里最懒的孩子,你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我身上。你几乎很少注意那些上课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