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术,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这场追悼会。李上将之所以抽出时间来参加王铭章的追悼会,一方面确实是出自对王铭章的尊重,第二也是以此激励第五战区各部队的士气,稳定徐州人心,而第三方面,李上将则是故意做个顺水人情,帮122师和124师撑撑场面,让这场追悼会的影响力达到预定的效果。

    坐上汽车后,李上将的嘴角露出一丝略带着点苦涩而意味深长的淡笑:“燕谋啊,川军轰轰烈烈召开这场追悼会的目的,你知道吗?”

    徐参谋长也是精明之人,早已经是洞若观火:“德公,川军此举一方面是哀悼王铭章和阵亡捐躯的川军将士,另一方面是趁势募捐,毕竟川军确实非常困难,而第三方面嘛,则是借舆论媒体的手,向中央施加压力并索要奖励。122师和124师这次确实立了大功,但中央却对他们置之不理、冷漠无情。川军借开追悼会的名义把这件事捅到新闻媒体上,必然举国哗然,各界都会指责国府对川军的冷漠态度。川军出此下策,其实也是被逼无奈。至于德公您,也是借川军这件事情,敲打敲打向来厚此薄彼的军政部,给何上将他们一个间接的警告。”

    李上将笑而不语。当川军方面向战区司令部提出“要在徐州市中心为王铭章举行追悼会”这个请求时,老谋深算的李上将就猜到了川军的真正目的。表面上看,川军是在悼念王铭章,但实际上,川军也是借此机会举行募捐活动,毕竟川军确实是穷困潦倒,滕县的这场恶战让川军第22集团军差不多已经流干了鲜血,血战获胜后,中央却对川军任其自生自灭,川军不甘心吃这个哑巴亏,因此第三个目的就是借助这场追悼会,让全国都知道滕县血战以及川军在此战里立下的巨大功劳和国民政府对川军的冷酷做法,以此掀起举国的舆论浪潮,让全国各界抨击国民政府,从而“逼迫”国民政府重金奖励川军。而李上将等第五战区的将领们也都心知肚明,都非常乐意暗中配合川军。因为国民政府不管地方军死活的做法早已经让第五战区上下都很不满了,特别是这次居然如此刻薄地对待川军,更加引起了第五战区的众怒。因此李上将才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不动声色地配合川军演了这场戏,以扩大追悼会的影响力,让滕县战役以及川军的血泪功劳能够“上达天听”,传到那位处于权力巅峰的委员长的耳里。

    徐参谋长还是有些担心:“德公,您说川军的这场手笔能有效果吗?”

    李上将很自信地点点头:“肯定的。我估计,中央如此对待川军,极有可能是军政部那帮人的主意,委员长应该不知情。如今第五战区已经陷入恶战,并且第五战区绝大部分的部队都是地方军队,士气可鼓不可泄。中央不重金嘉奖立下大功的川军,那第五战区几十万地方军部队会怎么想?各部队都会心寒齿冷、人人自危,谁还去和日军拼死血战?如果连这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清楚,那委员长就不可能坐到他今天这个位置了。”

    第四十节 请功风波(2)

    当天中午,122师和124师在徐州为王铭章等全体阵亡川军将士召开的追悼会刚刚结束,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便通过军统的渠道一五一十地传到了坐镇武汉指挥全国抗战的那位蒋委员长的耳朵里。在获悉这件事情后,委员长立刻召见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政部长何上将。谈话过程中,在门外的卫士听到一向很注重自身形象和内涵修养的委员长在办公室内居然连摔了两个水杯,甚至在何上将告辞后,委员长还在办公室内余怒未消地说了句“愚蠢透顶!”。

    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蒋委员长确实并不知道滕县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当第五战区为川军122师和124师的请功电报发到武汉军政部时,包括何上将在内的十多位军政部大佬们反复研究了这份电报后,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换句话说,没人相信滕县的战局和川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