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跟毛普贤联络,意图策反毛普贤。
原来,鲜于修礼起兵之时主要倚重的高级将领有葛荣和元洪业,元洪业是曾经软禁过胡太后的权臣元叉的堂弟,葛荣也出身于政府军系列,曾经担任过怀朔的镇将。
鲜于修礼修礼虽然是叛军头子,但对过去的老上级还是敬重的,所以有什么重大决策的时候总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后来,曾经在元渊手下做过统军的毛普贤投奔了鲜于修礼,毛普贤跟鲜于修礼特别投缘,从此鲜于修礼遇事更多的是跟毛普贤商量,而把葛荣晾在了一边,葛荣非常恼火。然而,毛普贤并非真心投降,加入义军不过是权宜之计。所以,当元渊的秘密特使前来接洽的时候,他心动了。
就在元渊的策反工作取得突破的时候,定州的杨津也在干同样的工作。不过,由于两人没有做好沟通,策反虽然成功,但结局却是两人都没有想到甚至是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们的工作间接地促成了比鲜于修礼更厉害的葛荣的崛起。杨津的策反工作比元渊成效大。
并不是因为杨津情报工作比元渊好,而是因为元渊策反更多靠的空口承诺。而杨津手里有硬通货,在他接任北讨都督的时候,跟皇帝要了二十枚铁券,有了这玩意,不论是多大的罪责都可以免除处罚,俗话说空口无凭,这比上嘴唇碰下嘴唇瞎白话可管用的多。
杨津联络的是叛军主帅元洪业和督将尉灵根、程杀鬼、潘法显等人,元洪业的堂兄元叉曾经把胡太后囚禁在后宫,后来胡太后复出后将他赐死。
元叉未被追究的时候特地安排元洪业等人在定州一带秘密联络北镇降卒起事,然后元叉可以领兵出征,希望这样借着剿匪逃过一劫。所以元洪业谋反的目的就是为了活命,现在看到杨津有承诺有铁券,几个人都动心了,他们开始密谋做掉鲜于修礼。
毛普贤也在准备投降元渊的事。两派人都在下边搞小动作,他们没有堤防的是有一个人也在密切地注视着他们的动静。
葛荣其实一直很纠结。再怎么说自己也曾经干过政府军的高级军官,现在受一个小兵的领导,要说特别心甘情愿那是撒谎,过去鲜于修礼处处尊重自己,还算有点心理上的安慰,而现在。这个小兵有什么事都找那个降将毛普贤去了。
葛荣秘密做了安排。三方人马在底下暗流涌动,身处漩涡中心的鲜于修礼却浑然不觉。
位子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如果屁股下的位子超过了你脑袋提供的智慧,结果就如曹操跟孙权说的,那个位子就是个火炉。坐上去能把人屁股烤焦。
接下来的某一天,元洪业等人突然发难,折腾得大魏政府焦头烂额的鲜于修礼和毛普贤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还没等元洪业等人兴奋劲过去,葛荣的人就将他们包围了。
事情简单了,天子被逆贼元洪业杀害,葛荣将一干叛臣诛灭,然后。顺理成章地做了老大。
这是细节,有的史书就直接记载为葛荣杀修礼,这跟号称“在晋董狐笔”记载赵盾弑君一样。道理上说得过去,却不是事实。葛荣八月份做了老大,九月便跟广阳王元渊打了一仗。
杀死元洪业后,葛荣考虑到自己刚刚取代老大的位子,底下人肯定不安心,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对我肯定不放心,这个时候军队的战力肯定会下降。还是暂时避开政府军锋芒吧。
念及此,葛荣命令大军北度瀛洲。元渊见叛军北走。也清楚现在葛荣军队内部整合需要时间,那么现在正是痛击敌人的最好时机,于是率军尾随而来。
但葛荣虽然不想打却也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他也很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倒霉的不是元渊是元融,他带领的是政府军左军。元融到了博野白牛逻,葛荣的轻骑突然掩杀过来,官军就这样稀里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