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汤因比然面,“终极的存在”即“中谛”,只有通过“空和“假”才能表现出来,它本身不能单独出现。我对这个命题的解释如果是正确的话,与其说这跟柏拉图关于永久的形象和一时的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概念相似,不如说它相当于亚里上多德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对现象评价得太低。现象的确是一时的东西。

    340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但是,正是现象才使人的精神对我们有限的智力难以掌握的“终极的存在”多少窥视到一点情况。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柏拉图的设想是错误的。这个设想认为现象所反映的不变的形象是离开现象而存在的。

    我最熟悉古代希腊哲学。我想佛教的“三谛论”跟亚里士多德所修正的柏拉图主义很相似。由于引进中间名词“空”,佛法关于个别的东西与普遍的东西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易于理解。

    “三谛论”跟近代西欧哲学家黑格尔的关于从“正”正题c“反”反题的对立中产生“合”合题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很类似。这个由三个名词构成的理论,至少跟佛法中相应的理论一样都是属于动的观点。在这个理论中,存在在时间范畴里是被看成变化的。

    相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两个名词理论是静的观点,这跟现代西欧社会学者们忽视时间范畴,对人的现象只分析其一瞬间的片断是一样的。我想把时间范畴考虑在内的动的理论,是更符

    合现实的。

    2作为幸福观的十界论一

    池田现在我想换一个话题,谈谈人的幸福观问题。佛法中有“十界论”的生命观。所谓“十界论”就是把生命分为十个范畴来表现幸福感的状态或情况。在一切生物中,人就不必说了,每一

    瞬间都根据自己的条件,表现出这“十界”的生命状态。当然,这跟按动物还是植物,有智力还是没有智力这样分类不同,而是按整个生命的“生命感”划分的。

    这种“十界”的想法,打个比方说,好像是相当于但丁在神曲里描写的地狱c炼狱和天国。但丁写的只有“三界”,而佛法分得更细,有十界。并且不是说死后进人这样有差别的世界,而是生命作为在活动中的感觉状态或者境界的继续。比如,生命被痛苦摧残

    341

    展望二十一世纪

    时,就意味着整个世界对其在施加痛苦。相反,高兴得欢欣雀跃时,整个世界就呈现出粉红色。

    这十种范畴从痛苦大的一头排列如下:“地狱”c“饿鬼”c“畜生”c“修罗c“人”c“天”c“声闻”c“缘觉”c“菩萨”c“佛”。“地狱”,就是受生命原来就有的魔性的冲动所支配,处于痛苦最深的状态。

    “饿鬼”,是受支配的状态。“畜生”,是在比自己强大的东西面前恐怖c战栗的状态。“修罗”,是为斗争和竞争心所驱使和胜利骄傲的心理状态。还特别把其中的“地狱”c“饿鬼c“畜生”叫“三恶道”。再加上“修罗”就叫“四恶趣”,都是指不幸的状态。其次,“人”是普通人类社会常见的平静状态。“天”是得到满足,充满欢乐的状态。但是,这种“天”的幸福是指物质的c荣誉心c快乐等得到满足,不过是一刹那的幸福。

    从“地狱”到“天”叫六道。在一般的生命活动中它不会出现的。所以叫“六道轮回”。

    汤因比这么说,佛教所讲的实践目标之一就是在这个六道之内使轮回停止罢。

    池田是的,佛教的所谓实践就是超越虚浮无定的生,去追求永恒的幸福。虽说本来叫“六道”,它却是生命原来就具有的。

    不能消灭它,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通过人向更高阶段的目标,努力变革“六道”支配的人生的过程中,可以开辟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