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家只看到锦衣卫如何厉害很少有人知晓他们在打探情报这块到底多么的无孔不入。

    正规编织的锦衣卫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下面还有很多不被知晓的分支。

    而作为皇帝直属掌控偌大权力里面当真是人才济济。

    至少目前来说大明的翻译工作大部分都是由锦衣卫完成的。

    但凡朝贡的国家哪怕是西域那等偏远甚至没人听说过的在锦衣卫这边都能找到对应的翻译者。

    这才是真正的锦衣卫。

    甚至很多聋哑残疾人也是锦衣卫的暗线。

    不仅仅是户部对锦衣卫的俸禄支出朱元璋的内帑每年都有很大一笔经费供给锦衣卫开支这才能维持锦衣卫庞大的开销。

    次日早朝大明皇宫谨身殿中。

    朱英和朱元璋一起享用早膳。

    一日之计在于晨目前朱元璋这边的早膳因为有了朱英带来厨子的加入变得越发丰富了。

    而今天朱英和朱元璋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听着蒋瓛对于昨晚秦淮河上刘三吾等人的详细记录。

    “这些个文人整日里就知道想发设法为自身着想从来就没顾忌过他人刘三吾这家伙都已经古稀之年还在这里兴风作雨。”

    “莫不是忘记了前两年的教训。若不是看他确实有几分才学名望咱早让他下野了。”

    朱元璋听完后冷声说道。

    当年大明初立便观上层尽皆是文盲顶用的不多。

    所以朱元璋对其很是重视在洪武十八年哪怕刘三吾已经七十三岁了也给了官职。

    在文学造诣上刘三吾是无可挑剔的本身就是大家在那个时候大明典章制度缺略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都是由刘三吾刊定。

    总揽《存心录》、《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纂修任务。

    朱元璋的《大诰》及《洪范注》都是由刘三吾作序。

    当年与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

    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汪睿因旧疾复发去世。

    朱善是国姓但跟朱元璋没有半点关系在洪武十八年被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奉旨主校礼闱负责管理礼部会试的有关事宜后也因病去世。

    所以现在的翰林院自然就是刘三吾一家独大了。

    八十岁的刘三吾可谓是目前整个文坛的精神领袖也是资历最老的。

    即便是各部尚书见着刘三吾都得是行礼口称先生。

    即便是雷厉风行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对于刘三吾也不会随便下杀手。

    至少得有个正经理由。

    即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朱元璋还是翻出刘三吾给胡惟庸上书鸣冤的旧案打入蓝玉‘余党’。

    这样了也没杀只是发配西北。

    在朱允炆上位后就把其召回了京师不过因为年纪大了又奔波劳累最后才去世。

    朱英在听完后说道:“其实他们说的也不错在军饷上确实是个很大问题即便是番薯等作物推广起来像是现在京师三十六卫也很难快速在整个大明进行推广。”

    “爷爷的卫所制度目前来说对于大明是最好的办法了。”

    “还是要等国库富裕起来有了更多的收入才能慢慢的进行改制。”

    大明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像刘三吾这样从元朝到明朝的大儒看到的东西太多了。

    早前刘三吾在元朝也是广西静江路副提举。

    对于兵事也是非常的清楚。

    其实目前朱英也非常的清楚也就是京师这里才能支撑得住将士如此大的消耗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大明的颜面。

    换到地方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大孙对于他们是怎样的想法待会估计就是等着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