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齐武仙——齐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挐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谭嗣同《崆峒》

    春风新新,杨柳依依。充斥着乡土气息,简单而别一番美丽的河边,青牛慢腾腾地信步前行,而青牛背上,穿着朴素布衣的幼童,嘴里叼着根细柳,盘着腿,哼着歌。

    “这位小兄弟,你可知昆仑山该往何处去?”突然,幼童感觉到衣角被人轻轻扯了两下,转头看去,只见在他身侧一个穿着蓑衣,拄着拐杖,特别是头发还蓬蓬松松的青年微笑着向他问道。

    “昆仑山?”幼童挠挠头,这可把他难住了,他没读过书,更没上过学,唯一的知识来源是乡里酒肆的说书先生,他又怎么会知道昆仑山在哪里呢?但看着青年人那副充满希冀的模样,他也不好意思说不知道,干脆随手一指,“在北边,很远很远的北边!”

    “很远很远的北边么?”青年人闻言轻叹一声,似乎是有些无奈地嘟囔道,“唉,看样子又走错路了。”

    “是,这样吗......”青年人的反应让幼童心中又被深深的罪恶感填满,但碍于他小小的自尊心,他没有直接坦白自己的谎言与无知,而是试图转移话题道,“先生究竟要去昆仑山做什么?”

    “去寻一处桃花源。”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桃花源?”幼童思索了一下,他好像在说书先生那里听到过关于桃花源的典故,回忆一番后又有些迷糊地问道,“可是,酒肆里的说书先生说,桃花源在武陵,不在昆仑山啊.......”

    “不不不,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桃花源既在武陵,也在昆仑,既在市井,亦在乡野。”青年人看向遥远的北方,嘴角依旧晕染着恬淡的微笑,如这春天一般,望之心静。

    “先生懂得好多!”幼童能够感受到青年人话中蕴含着某种哲理,但奈何他没什么文化,实在理解不来,到最后也只能一脸崇拜地胡乱夸耀。

    “嗯嗯,”青年人若有其事地点点头,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份夸奖,随后手指磨着鼻尖故作深沉地说道,“大概是因为我本就桃花源中人罢。”

    “啊?先生是桃花源中人?”幼童震惊了,没想到这世间真有桃花源,而眼前这个出尘的青年人居然还是桃花源中人?等他反应过来,只觉得十分兴奋,赶紧问道,“桃花源中的人们都像先生这么厉害吗?大人小孩是不是都活得十分轻松自在?真的像传说中那样邻里和睦,待人热情吗?”

    然而青年人似乎并不打算回答他这些问题,只是将斗笠往下按按,又抖了抖蓑衣,转头留给幼童一句:“这就得,你自己去看了。”说完就拄着拐杖向前走去。幼童还想驱着青牛去追赶,然而青年人就像融入了这片山水一样,几步就消失在了青葱的绿叶丛之中,——只留给幼童满眼的憧憬与遗憾。

    ————三千剑来————

    之后幼童外出放牛时总会试着去寻找青年人所说的哪里都有的桃花源,这个小小的梦想伴随着他逐渐长到,直到十三岁那年,另一个人的到来。

    那是一年夏末,为蝉鸣的尾声所飘忽着的季节。少年人穿着打满补丁的短袖短裤,倚着矮屋的墙壁,出神地望着远方变幻莫测的云层。突然一股淡淡的烟味飘进他的鼻腔,将他从漫无目地的思绪中拉扯回现实。他微微侧目,只见离他不远处的台基上,坐着一位模样威严的中年男子。那个男子穿着模样华丽的道袍,手中拿着的烟斗也是雕金镶玉,一看就不可能是村里人。但他究竟是谁,少年人并不关心,反正再好奇,该不是自己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于是在这段小插曲后,空气又再次安静了下来,只剩那个中年人吞云吐雾的呼吸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