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周国兴

    我从事科普创作始于1971年,虽说早在大学时代就为上海的中学生物教师作过有关人类起源的科普讲演,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接受领导分配的任务,写点科普性质的小东西,例如给《北京晚报》"每日一答"栏目写过《现代的猿为什么变不成人》等,但这些我都没当回事。只是到了1971年,我赴浙江杭州参加筹办"劳动创造人"展,情况才大变。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人类起源,但涉及到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方方面面,那时我的主要任务是撰写大纲、细纲、版面说明文字,乃至讲解词的文字稿。此外,我还得参与版面形式的设计和展品的配置。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总算拳打脚踢地应付下来。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科普成了我的"正业",作了一次"名正言顺"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事实上展览本身就是件大型的科普作品,我参加了整个创作过程。展览开幕后,作为示范,我又亲自作讲解,不仅动了手,而且动了口。正因为从一开始我并不仅仅将科普创作看作是"业余爱好",而是作为自己专业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我是以明确的目的性开始我的科普创作生涯的。

    由浙江回到北京后,根据"劳动创造人"展览的内容,编写并出版了我第一部科普作品--《人类起源的故事》,同时,根据讲解时了解到的观众进一步所想要知道的内容,还编著了《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一书。

    继1971年浙江展览后,1973年我赴云南元谋盆地进行野外考察,并参加元谋人化石地点的发掘。1974年底至1975年初,我以"专业向导"的身份,被派出陪同两位摄影师相互作用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去为《中国古人类》一书拍摄古人类遗址照片,行经7个省22个地区,历时4个多月。接着1977年,我又参加"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赴神农架林区,以穿插队队长身份带领数十名侦察兵,投身到原始森林中去追踪传说中的"野人",艰苦而又有趣的追踪活动长达8个月。以后又花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科学考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最后编印出一本资料集。以后,为了古人类和史前考古学研究,我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上的所有重要遗址,为了揭示"野人"之谜,还到达过帕米尔高原以及美、苏(前苏联)等国。创作的源泉是生活,正是这些科学考察活动为我提供了科普创作的绝好题材。以科学考察和探险为内容的科普作品,最早多发表在当时业已创刊的《化石》及其他一些科普杂志上,部分内容还补充进《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一书中。

    以科学考察为题材成为我科普创作的特点之一,内容主要来自科学考察与探险的亲身经历,依据的是第一手资料。我很强调科学与真实,所以这类作品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在科普创作早期,我非常感激中国科学院的刘后一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王幼于两位前辈,特别是王老,当《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初稿经刘后一先生推荐给他之后,他立即发现该书的意义与价值,鼓励我将其补充和修改为内容更充实的作品。在修改过程中,每当我完成一个章节交给他,作为责任编辑的王老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审读,并加工润色,使原本粗糙之作变得通顺流畅。加工后他还要重新清誊一遍给我。我对照不足10万字的初稿和已完成编辑的30多万字的定稿,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有益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王老手把手的传授,以及刘后一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我的进步不会那么快,并也绝不可能创作出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更多作品来。所以,我愿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