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样的资本介入,对于日本开始维新时这样的小国穷国,是没有偿还担保的,而且日本借债的主要的投入是在军事方面,只有战争才有收回的可能,而日本能够用兵的地方傻瓜都可以看得明白,只有列强和金融资本的扶持才可能有日本当年与中国甲午战争的日本海军!

    如果日本甲午战争战败,将是那些投资日本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而对于中国情况却是另外的样子,中国至甲午战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5笔,折合库平银4626万余两。这些外债战前已基本还清,从80年代中期算起,清政府每年支付外债的本息,一般都占财政总支出的3-6,占海关税收的12-20。中国是基本没有外债不依靠国际金融资本生存的,尤其是借洋债的胡雪岩被清算以后,再也没有什么人来借洋债发展了,清政府的财政紧张战前李鸿章要求拨付300万两的战争经费,实际到位只有18万两。

    所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关键就是经济力量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相比之下甲午战争中,日本募集的公债达11,680万日元,而各国认购的公债就达到966万4900英镑(日元与库平银比价为1z4:1。〔日〕大藏大臣官房财政经济调查课编:战时财政经济参考资料第一辑,《日清日露两战役及世界大战に于け我か战时财政》。),这样的巨款借给日本,等于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完全押宝日本的胜利,如果日本失败,这些借款和债券就全部是债券甚至废纸了,这些资本的操作实际上就决定了世界列强的态度,这些列强在中日战争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甲午战前,中国岁入约银7,000余万两(《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年八月。),日本岁入约1亿元(〔日〕仲小路彰:《日清战争》,昭和十四年世界创造社版,(上)页60。),按日元与库平银1z4:1的比率算(〔日〕《日清战争实记》,东京博文馆1894—1895年版,第八编,页77。),岁入大体与清廷持平。对于中国清朝的历史我们民族革命需要为了贬低清朝给清朝扣上了重税的帽子,但是我们清朝是十一税,也就是10的税率(皇粮),而且由于土地数值的失真和,实际征收率只有5,中国的政府税收人均只有零点15两白银,社会人均收入是3两;而日本明治维新收回了武士阶层的土地的登记簿,把以前农民按“四公六民”政策要分给大名的“四成”收归政府,政府的税收率是40,因此才可以在政府财政上与中国持平。而中国这样的低税收率和庞大的历史财富积累,让国际金融大鳄看到了腐肉的味道,我们的低税收率的背后是有掠夺的空间,秃鹰的大餐就要开始了,考虑到如果把税收率从5涨到20(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都超过这样的水平,中国目前约30),就可以每年从中国掠夺一个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国际金融资本和列强支持日本的背后还有要在经济上赚取罪恶利益的考虑日本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国力的飞速发展,使日本从东洋小国一跃成为列强之一,这样的结果让我们羡慕不已,中国近代史上的各次维新图强也是与这样的背景有关,但是我们的维新图强却是与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以往的各种分析专家都热衷于在中国内部找原因,限于简单的制度和政策层面,内因固然很重要,但是中国与日本的外部环境也非常关键,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都被列强的大炮打开了国门,都陷于列强控制的半殖民地状态,这样的外部列强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一个“内因”了,这里内因和外因实际上是对立统一,二者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对于日本的维新,其国内是单民族的小国,国家没有多少财富的积累,天皇被神化有绝对的权威让国民无条件服从;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国,领先世界千年,虽然已经落后于列强但是历史财富积累世界第一,而中国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地位却在满c蒙c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