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可以凭着打胜仗扩充的,但是,作为组建军队提供军队物资的人口,却根本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得到迅速的补充的,必须有长达一代人的时间保持和平安定进行修养生息才可以做到。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原做得到么?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人口五千六百五十万,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统计人口仅余一千六百余万。这百多年中人口锐减接近四分之三。而且,西晋初年的这个数字,还是在三国鼎立期间相对和平的那六十年里修养生息后的数字,如刨除了这六十年里人口增殖的数量,那么,曹操征讨四方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又有几何?中原的人口又有几何??

    在何新《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中,提到过一个人口自然增值的规律:在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干扰下,约30年人口增值一倍。从三国鼎立到三国归晋时长60年(220-280),那么,人口增长翻倍的时间窗有两个,那么,假设三国鼎立之出人口基数为一,到250年,人口基数是二;到280年人口基数就是4了。那么,可以用西晋太康元年人数倒推出三国初年的大致人口数四百万。在这四百万中包含了魏、蜀、吴三国人口。

    那么魏国的人口数多少?古籍《通典·食货》给出了曹魏灭蜀后的人口数字: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曹魏灭蜀在263年,上距三国鼎立年份220年,有43年的时差,比照《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中的那个30年人口翻倍的增值规律,曹魏初年的人口也就二百二十万多一点。不过,三国鼎立的相对和平期间,也不过是相对和平而已,战争这种人祸还时不时的造成大量的人民死亡,最要紧的是瘟疫也在不时地吞噬生命。那么,在三国鼎立到曹魏灭蜀这43年里,曹魏人口的增殖数字也许达不到翻倍。那么,曹魏政权初年的人口数字也许会比二百二十万还要多一些,到底是多少,这个某家就无知了。

    而且,还要注意的是,这个多于二百二十万的人口数字是曹魏政权的郡县地方行政系统可以控制的“编户齐民”的数字。在这些“编户齐民”之外,还有另一个系统的人口数是不被计算在内的——屯田系统的民户人口。

    曹操屯田的开始,就是为了安置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的家属做的安排。投降曹操的青州黄巾军有百万之众,其中降卒三十万,剩余七十万家属就被安置屯田。还有,曹操在击败汝南黄巾军,夺取其农具耕牛之后,也在许下大规模招募流民屯田,这个屯田的人口数字很难查到,但是,能载于史册,规模应该不会比青州黄巾军的家属少得太悬殊。屯田被曹魏定为定制后,屯田地域进一步扩大,招募的流民人口渐多,那么,屯田人民的数字加总人口数不会少于百万之众。

    那么,合计一下,郡县管辖的人口与民屯系统的人口加总数字该在三百二三十万以上。这个“以上”又是多少?某家姑且感觉一下:五十万。这个数字,大致就是曹操征伐四方后平定中原时,可以被他控制的人口数。之所以说“大致就是”,是因为某家实在查不到更准确的数字了。只能说这个数字接近而已。

    那么,这三百五十(?)多万的人口可以养活多少军队?这可难了,某家还真不知道。有个数字似乎可以做一些沾边的参考。前苏联一个叫C。M。什捷缅科的总参谋长写了一本叫《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的书,这书的第二册里提到了他和斯大林的一次对话。对话里说二战时德国的军事史动员率是百分之十六以上,对这个动员率,斯大林评价道:“这样大的动员率,不是出于对战争的无知,就是出于冒险主义。”

    工业化程度极高的德国,创造财富的能力远不是中国的曹魏时代可比,养兵的能力也远不是中国的曹魏时代可比。那么,曹操一方的军事动员率也绝对是远远低于二战时的德国。那么,曹操在统一中原后的兵力总数远远少于五十万!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