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7/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义;从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显现。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男女两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谐的互补关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这将是真正女人诞生的时代——女娲母系女权的诠释。     性别附属女娲文化演变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学者有意无意的曲解女娲性别和身份,让女娲传说变得神秘和矛盾,其中最为啼笑皆非的莫过于把女娲说男性。这种做法在清代最为频繁。例如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描述:金秦桧门宗伯,奉命祭祀古帝王陵,回奏女娲圣皇,于是陵殿塑个像,村妇女都去祭祀,很惊讶看到听到命令有关部门整顿。奉圣旨照所议行。康祺论断:妇女祭祀,原本属于禁止命令。若说女娲氏是男、是女,那茫茫太古时代,荒幻难考察,百家纪说,更多错误……古书籍大都指向为女身的很多,但是怎么知道这不是互相附会。并且将妇女做为天子,道德正义有违于当今阳刚,恐怕会被后世流传垢弊,就如同唐朝人曾用这贡奉献媚武则天。听说从宗伯奏报后,河南地方官员拟改为男人像,臣的意思也类似不安。据《列子》注说:“女娲是古代的天子。”只有采取他的意思更换形象,装饰是木材为主,而刻写说:“古代皇女娲”,就可以称对正并且典礼也不荒废了。让知礼的清楚本质。[47]这则笔记反应了多方面的信息:一是清朝妇女地位低下,连祭祀都是骇人听闻的行为;二是女娲是众多妇女心目中有至高无上的神祗,她们甘愿犯禁受罚也要祭祀女娲,女娲信仰已经深入人心。女娲壁画女娲壁画朝廷强行禁止女娲崇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妇女祭祀女娲很可能点燃压抑千年的女权激情,进而破坏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对女娲性别,陈康祺只是怀疑,而赵翼的《陔余丛考》干脆说“有男人而女名者。如帝有女娲氏”同书《女娲或以为妇人》描述:女娲,是远古的圣明帝王,上古没有文字,但是用音节呼叫,后面的人因为读音而贴上字,正好得到这个“女娲”二字,当初最早并不是因为她是女人,所以加上这称号的。     《风俗通》说:女娲祈祷祭祀上天,为女子婚姻设置行媒从这里开始。《路史》因为这个,记载女娲辅佐太昊,对苍天祈祷,而充当妇女,订正姓氏,职位婚姻,这就是神媒。那么女娲也只系创设婚姻媒人的人,而不能是女子的。于是后人根据女娲的名字,于是有认为女人的。王充《论衡》引董仲舒的说法:久雨不止,就去祭祀女娲。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因为女娲为古代的女性帝王,男人属阳女人属阴,两股气息(不调)造成危害,所以祭祀女娲以求保佑了。王充又说:现在一般图女娲大多是妇女的形象。所以女娲被谣言传说是女人,这来历便久了。     赵翼的言论有意曲解女娲性别,没有提供女娲为男性的证据,臆断女娲非女,曲解古文。创置婚姻媒妁就不能是女人——这种逻辑不可靠。他还把已经去世一千六百多年的王充也拉来“佐证”。不过王充也有丑化女娲之嫌:“久雨不止,祭祀女娲”,在礼节上有什么见地。伏羲、女娲,都是圣人一流,舍弃伏羲去祭祀女娲,《春秋》不说原因。一般画女娲的形象,是妇女的形象,同时又称她为“女”。     董仲舒的思想,大概认为女娲为古代的女性帝王。男人属阳而女人属阴,阴气造成危害,所以祭祀女娲求福保佑了。     王充揣测董仲舒祭祀女娲的意图,因为女娲的女性身份造成阴阳不调进而导致干旱灾害,祭祀她的根本目的不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