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最近和疯子结缘比较多,连看vcd也是如此。上个星期某晚,我在碟店里同时发现了《闪亮的风采》和《美丽心灵》,就一并买下。《闪亮的风采》我早闻其名,但一直敬而远之。据说该片讲述一疯子钢琴家的故事,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何况是一疯子?当年自己也曾想加强音乐修养,买了贝多芬的《命运》来听。音乐不错,但是自打我买了它以后,很是倒霉了一段时间。根据中国人的神秘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我从此打消了欣赏西洋音乐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对音乐的欣赏水准,只在《十八摸》上一点。如今要我欣赏一钢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来。  《美丽心灵》的情况也类似,nash是数学家。理科生都应该是志如铁,意如钢的那一种。临进棺材了,也要半坐起来,对来宾说:“告诉棺材店老板,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确多两位。”《美丽心灵》里的nash居然疯掉了,这是严重违背原则的事。一如道学家死于酗酒,神父死于艾滋病。但是我架不住一位女同学的反复劝说,说nash非常sexy和charg。看疯子全无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g的疯子就有了行动的合理性。  于是我把两部片子都买了回来,老板还用一部《天下无双》当了添头。  我一口气看到了凌晨2:30,大呼满意。钢琴家david和他犹太爸爸之间的故事,多少让人联想起傅聪和傅雷之间的关系。傅雷对子女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聪没有疯掉。david疯掉了,因为要完成他父亲的梦想——弹奏《拉赫曼尼诺夫三号钢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于他比后者理性c不偏执,虽然有点像诸葛亮。家书里事无巨细,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没有那么幸运,老爸天天要他当胜利者,要他守着家不准去外国念书。他终于反抗了老爸的权威,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念了书,老爸的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最后,他准备用“拉三”证明自己的时候,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疯掉了。  david后来的故事就有点类似莫大先生了。他冒着雨在城里找一架钢琴,嘴上叼着香烟,脸上戴着难看的黑眼镜,整个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疯疯癫癫。等他进了酒吧,娴熟的指法牛刀小试的时候,众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乐在手,david哪里是一个落魄的中年汉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闪,琴中剑一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david刚刚病倒时,他的手的一个特写镜头——手的主人已经全无知觉,但是那只右手依然在床单上疯狂弹奏。世多有疯狂的人,但少疯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疯狂,也依然停驻在他内心世界最爱的那一部分上。音乐已经超越了david的生命,无论他是在什么状况下,音乐永远是他生命中的惟一,这让人肃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过了音乐,人也会疯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说的“求不得”的苦——希望用音乐来证明自己的生命,这种人最多是个大匠师。大匠师疯狂,人们有的只是同情。  《美丽心灵》里的nash也是个疯子,他对艺术没有什么心得,在数学方面他倒是个天才,获得了诺贝尔奖金。nash真有其人,此君今天尚在人间。他20多岁时就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但是随后他就疯掉了,一疯30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欢。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不合群,他自己假想出了一个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励和安慰他。毕业以后,nash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方面举步维艰,所以他又假想出大学好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后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他又想像出一个密探,对方委托他为美国服务,分析杂志上存在的密码。这一切导致了他严重的心理障碍,令他人格分裂。  在数十年间,他一直为这三个人困扰。他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但是又无力说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