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城迁都的会议上,众大臣晓得孝文帝心意已决,这些大臣都是精明过人且见风转舵的家伙,公然反对迁都的已经很少了。可是,仍有几个榆木脑壳、不会转弯的大臣死死地抱住平城的皇陵寝宫为固守阵地,在朝会上作反对迁都的最后一搏。
燕州刺史穆罴就是这样的傻瓜,他自认为穆家在北魏功不可没,任谁都瞧不起,把谁都没放在眼里。此时,他大摇大摆地出班,在朝堂上说:“今四方未定,不宜迁都。迁都之后,北方空虚,中原河洛没有战马,怎么驰骋疆场,驱杀敌寇。”
孝文帝说:“我们已在长城内的山丹草原建成了辽阔的河阴军马场,放养了十万匹战马,征战杀伐,何患无马。平城地处九州之外,土地贫瘠,六月飞雪,委实非帝王之都,众爱卿死抱住平城不放,该不会是希望大魏成为短命王朝吧。”
反对迁都的性质如此严重,众大臣面面相觑,再不敢多嘴。连自视甚高的穆罴也闭上了嘴巴。这时,人称犟驴的尚书于果自恃是于烈的弟弟,不以为然地站出来说:“臣也知道代地不如伊洛之美,但自称帝都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已安居乐业。鹰犬尚且眷恋故土,何况乎人。京城一旦南迁,老百姓会反对,他们的祖坟也和皇陵一样,是因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当后人的怎么能丢下不管呢。”
太傅、平阳公拓跋丕接着说:“迁都这么大的事,又迁涉到皇陵祖塋,是不是应该占卜,问讯一下,再作决定。”
孝文帝断然拒绝,说:“占卦卜筮,是为了解决疑虑,迁都之事没有任何疑虑,何必卜筮。再说,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岂能固守一隅之土。朕的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才迁徙到东木根山,以为都城。昭成皇帝后来经营盛乐,以此为都,才有了大魏后来的发祥。道武帝(拓跋珪)又迁都于平城。这才有了平城几十年的皇陵祖塋。众位爱卿你们说说,道武皇帝之前的皇陵祖塋又在哪里呢?既然道武皇帝能从盛乐迁都到平城,朕为什么就不可以将平城迁都到洛阳?”
皇帝的威严,且有这么充分的理由,众大臣不敢再开腔。经过充分的准备,半年后,孝文帝命令太傅拓跋丕留守平城,亲自祭告祖庙后,派高阳王拓跋雍、于烈二人奉迁先祖神位移驻洛阳,自己亲率一百万平城军旅士民,浩浩荡荡往洛阳迁徙。与此同时,孝文帝依据王肃的建议,做了几件震惊中外的大事,把北魏的改革推向高潮。
吏治方面:孝文帝借迁都之机,对百官进行考核,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制度,将各地官员分为上中下三品。首先拿自己的亲属开刀,对“无勤恪之声”的弟弟,广陵王拓跋羽解除录尚书事的中枢机要职务,铨简优劣。降职去职的官员“人无怨者”。以品行优厚的知识分子为官员储备,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共济一朝的可喜局面。
军事方面:将迁移到洛阳的军事武装力量进行精简整编,组织了一支十五万人的羽林军部队,为守卫京畿的嫡系部队。孝文帝终于有了一支听其指挥的国防军。解除了坞壁地方武装的后顾之忧。
经济领域:借迁都洛阳的大规模移民时期,清理核实户籍;革除以物易物的旧俗,以人口基数和物价标准,铸造“太和五铢钱”,发行货币流通。第一次大规模的以人口普查基数、商埠库藏财物为基数,制定货币发行量。
文化领域:尊奉孔子为文化始祖,孝文帝亲自祭拜孔庙,修葺孔子墓,建碑刻铭。封孔子后人为崇圣侯。诏禁士民,不准穿胡服,说胡话,音乐典章制度一律以汉族传统为标准,禁止被发左衽的鸟语蛮舞,官员按品秩一律更改为峨冠高戴的“汉官威仪”。
婚姻种姓方面: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移风易俗,决定将拗口繁杂的胡姓改为通晓明白、朗然上口的汉姓。他发布诏令说:“鲜卑人把大地称为‘拓’,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