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传给她,她再传给媳fù,不传给女儿的。那个时候乡下没有西医,每一家小儿生病非她来不可,她一来灵得很。好在我还看到过,所以可以告诉你们。老太太一到,把那个婴儿手抓来,指头掰开一看,喔……肝气,吃一点yào就好了。或者喂一点点yào,或者她拿三个指头在这个婴儿的身上东一抓西一抓,就退烧了。那个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才懂这个原理。大人也一样,身上有了病,指头的气色变化就看得出来,脸色也不同了。

    我现在是随便就讲出来,假使在当年想求人家告诉你,这个指头管什么,那你得准备五万块钱,人家干不干还是问题,那可是祖宗不传之秘呀!过去中国人就有这种观念的,不像我在这里什么密宗什么法都公开,因为我认为这个文化不能再秘密了,否则都失传了。学针灸的跟这个都有关系,我再讲一遍,你们每人都欠我五万(众笑)。每一个足趾也一样,分yīn阳左右,中年以上的人哪个指头不灵光,就晓得哪个内脏出问题了。

    所以学中医真难,除了看指头,还要会看手心的青筋,看手心的脉。手心这个部分还分八卦,分五脏六腑的部位,一看颜色就晓得了。看耳朵也能诊病,现在都知道叫耳诊,从耳朵的气色就可以断定了,跟医院照X光一样。看眼睛也可以,叫眼诊,在中国都有的。有一个老头子懂眼诊,他看病不用按脉,就叫你眼睛张开这么看一下,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现在都分开了。还有手诊,我看过一本关于替小儿抓筋的书,这三根指头要练过才抓得好。

    这都是说明一阳来复活子时的时候,气脉在身体上什么部位发动也不一定,要懂得这个原理,才能够真把这个阳气修长。阳气一发动是xìng命双修之道的第一步,yù知后文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十三讲

    中国的文字文化

    魏zhēn rén的说明

    魏伯阳说真空妙有

    日月二用与结丹

    中国的文字文化

    由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大致上文章都是四个字或者五六个字的短句,并不特意讲求对仗。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把汉代以来到魏晋南北朝之间,所有这些大文豪的著作集中起来,编成了有名的《昭明文选》。之后到隋唐之间,变成骈体文,所谓四六体的文字,非要对仗不可。比方我们大家念过《滕王阁序》,唐代王勃的作品,“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这一类都是四六骈体文的著作。每字每句都要对得很工整,意义还要表达得很好,这是中国文学的特色。

    可是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大的感慨,那时候写公文就很麻烦了。因为要写作公文,程度不好没有办法当公务员,不像现在的公务员,写白字乃至乱七八糟条子都写不清楚。我经常看到一些公文头都大了,只好投降,要去跟他们做徒弟去了,不然看不懂。

    古时候公文太高深了,出一张布告老百姓看不懂。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本身是个才子,文武双全,中国也安定统一了,他下命令公文要改过来,拿现在话讲是变成语体文,因此,才有唐代的散文改革。这个大家要注意,三四百年之间一个美丽的文体,一下也改不过来。尤其中国人特别喜欢文学。大家讲到文人都提到韩愈,韩愈已经是中唐的人了,他就极力提倡所谓古文。这个古文就是中国上古的文字,是长长短短的语体,但是把话说清楚了。当然不止韩愈一个人,不过他名气大,所以后人推崇他“文起八代之衰”。其实韩愈提倡的古文,在我们现在看起来真是古文,越来越古老了。现在的白话文更严重,这句白话文是讲什么东西,很难了解,一百年以后会比古文还古,大概要很多考据学家来考据了。

    现在不是讲文学的问题,我们再回头来看,像魏伯阳zhēn rén,他写《参同契》的这个文字,是一种汉体的文字,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