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血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中医素有“气与血异名同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生血”等论点。故在治疗上主张yù补血,需补气,yù补气则必须补肾健脾。另外,从“肾主骨”、“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及“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的论点出发,可知肾之盛衰实与气血之盛衰休戚相关,补肾即能培元坚髓生血,故刘老治疗本病除用一般滋肝、养心补血等方法外,尤其重视补肾健脾。

    (戴岐等整理.刘惠民医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yīn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xìng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第九节癌病

    癌病是多种恶xìng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常伴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xìng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远在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说文解字》云:“瘤,肿也,从病,留声。”《圣济总录》说:“瘤之为义,留滞不去也。”对瘤的含义作了精辟的解释。而“癌”字首见于宋·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该书将“癌”作为痈疽五发之一。在古医籍中较多地结合各种癌病的临床特点而予以相应的命名,如甲状腺癌类属于“石瘿”,肝癌类属于“肝积”等,另外还有“舌菌”、“噎膈”、“rǔ岩”、“徽瘕”、“积聚”、“肠覃”、“肺积”、“伏梁”、“翻花疮”等病名的记录,有关记载和论述散见于各个时期的内、外、fù、儿、口腔等各科的医籍文献中。

    中医古籍对一些癌病的临床表现、分类、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预防等均有所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ròu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ròu破腘,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隋唐时期对癌病分类有了新的认识,如孙思邈之五瘿七瘤,并对ròu瘤提出告诫:“凡ròu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日:“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目石痈。”同时对癌病不易早期诊断、临床进展迅速、晚期恶病体质等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中医外科五大绝症rǔ岩、肾岩、茧唇、舌菌与失荣已有记载。对癌病的病因病机多认为是由于yīn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久则成为“瘕瘕”、“积聚”。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说:“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并强调了癌病以虚为本。关于癌病的治疗,有内治与外治、单方与复方、yào物与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的论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积聚》提出“治疗是病分初、中、末三法”。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积聚》说:“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yù总其要,不过四法,日攻,日消,日散,日补,四者而已。”对积聚之治法作了高度概括。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癌病病程初、中、末三期有机结合,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叙》日:“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