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正,叫“身”。这个“身”跟那个“身”不一样,这个“身”是五官不正叫“身”。“甲”,这个知道吧,头大身子小,这叫“甲”,这个不能进去。“气”,一肩膀高一肩膀低,现在咱们有很多小学生背着书包很沉,造成一肩膀高一肩膀低,这个一肩膀高一肩膀低的人,就不能进去。“由”,头小身子大,撑不起来那个小脑袋,没法当官。符合后面这四个字就对不起了,您就出去了,就不能当官了。这个事您想,我考上举人了,没考上进士,连续三年都没考上,我可以通过我的相貌当官。

    上面说的是正常进行的科举考试。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制科、翻译科和武科考试。

    制科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始于两汉,清代制科始于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还有经学科和临时的召试。

    博学鸿词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行了一次,试题是“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一首。参试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年)举行第二次制科考试,钦命第一场题为“五六天体之中合赋,以敬授民时圣人所先为韵”。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是“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参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编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补试续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行过一次经济特科考试。试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钱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复试首题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次题“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yù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186人参加考试,经过复试,仅有十多人考取。经济特科是应贵州学政严修于二十四年所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拟订章程后才举行的。

    大金榜孝廉方正科所举,重在考查德行。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康熙孝廉方正科还没形成定制,乾隆后才成常例。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孝廉方正科考试多是虚应故事。

    经学科考试仅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搞过一次,进士、诸生和退了休的都可参加,但他们的经学必须渊博纯正,道德高尚修明,由大学士、九卿、督抚荐举。录取了4人:吴鼎、梁锡玛、陈祖范、顾高。前两人授为国子司业,后两人年事高,不能供职,进士题名碑授予国子监司业衔。

    临时的召试是皇帝巡幸,迎銮献册的进士、举人、生员办了一些规定手续后,由学政会同地方督抚考试录取。

    翻译科据商衍鎏先生考证本之于金女真进士科。翻译科的设置,是为了维护满、蒙两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地位。翻译科的考试只限于八旗子弟,而且考试是不定期举行的。我们根据《清史稿.选举三》的记载可以知道,早在关外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翻译考试,清军入关后的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初年、雍正元年(1723年)有乡试,乾隆朝次数多些,嘉庆、道光两朝仍然有乡试、会试。考试的要求也屡有变化。例如,雍正元年,乡试只考一场,考试题目或奏章一道,或从“四书五经”出一题。后来又改为从《xìng理精义》、《小学》中限三百字命题。乾隆三年(1738年)则规定在翻译题外作满文一篇。

    武科考试有如下记载:“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年会试,入文科制……中试者为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者为武进士。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shè,二场步shè、技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