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刑天动画形象(3)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没了头颅的刑天又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与黄帝再决雌雄。刑天舞干戚东晋诗人陶渊明亦深受感动,做《读山海经》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刑天与黄帝的争斗,乃是炎黄战斗的延续。刑天部落虽然失败,但刑天那种绝不屈不挠绝不服输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常为后人称颂。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由于黄帝是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帝,而炎帝作为古代重要部落的一支也在神话传说中被神化与正化。刑天的“历史”定位或是感情定位一直难以确定。许多文献称其为凶神,对他的反抗行为一笔抹杀,能被古代价值观所推崇的大概只有其“锲而不舍”了。刑天,作为一个古代神话中的“特型角色”,他那独特的个性是由封建社会皇权意识所决定的。刑天的勇猛c忠心c武功等等正是对古代帝皇座下武将的理想化写照。刑天的精神,从封建的护主精神衍生而来,在经过数千年文化历史的浸染中走到了现在,他所代表的现代意义更具有英雄主义的浪漫与悲壮色彩。可以说,刑天精神与骑士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的今天,它更容易被中国年轻人理解与尊重,也更容易走上世界文化的“神坛”。

    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於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於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裏。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这正是: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柳树得名于柳树的特殊功用。木材至今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一把多粗的树枝则比较简单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大部分是一把多粗的枝干。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条通直,更利于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为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笔者见到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的场景时,总是不由得联想起这个不屈不挠的刑天形象。因此,笔者认为,刑天的原形就是被头木作业的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c树干粗壮被砍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依然挺立的人尸非常相似,有时树干还会形成一些伤疤,更是一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形象。刑天故事暗示,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由来已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