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ròu在宫中放
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ròu中下了dúyào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
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ròu给狗吃,狗被dú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
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
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
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土还没有明察骊姬的
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
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yīn谋。”于是,
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
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
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
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
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
《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
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
“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
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
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
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国。
……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
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却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
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
粱国。
下一篇(读解)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读解」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xìng的人物,是骊姬yīn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
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
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xìng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
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
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
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
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
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为之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