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释。
没多久,女帝下诏:
柱国、太平公万岁,拔擢委任,每总戎机。往以南宁逆乱,令其出讨。而昆州刺史爨玩包藏逆心,为民兴患。朕备有成敕,令将入朝。万岁乃多受金银,违敕令住,致爨玩寻为反逆,更劳师旅,方始平定。所司检校,罪合极刑,舍过念功,恕其xìng命,年月未久,即复本官。近复总戎,进讨蕃裔。突厥达头可汗领其凶众,yù相拒抗,既见军威,便即奔退,兵不血刃,贼徒瓦解。如此称捷,国家盛事,朕yù成其勋庸,复加褒赏。而万岁、定和通簿之日,乃怀jiān诈,妄称逆面jiāo兵,不以实陈,怀反覆之方,弄国家之法。若竭诚立节,心无虚罔者,乃为良将,至如万岁,怀诈要功,便是国贼,朝宪难亏,不可再舍。
这就是盖棺定论,一代名将,死后,却成了“国贼”。
☆、东宫 三
废立太子,乃国家大事,她除了xìng奢华,多内宠,没其他大问题吧……当初,山东流民作乱,女帝想把这批人丢到北方边境安置,是独孤咏咏上书劝诫:窃以导俗当渐,非可顿革,恋土怀旧,民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有齐之末,主暗时昏,周平东夏,继以威虐,民不堪命,致有逃亡,非厌家乡,愿为羁旅。加以去年三方逆乱,赖陛下仁圣,区宇肃清,锋刃虽屏,疮痍未复。若假以数岁,沐浴皇风,逃窜之徒,自然归本。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臣以庸虚,谬当储贰,寸诚管见,辄以尘闻。
独孤咏咏xìng子宽容仁厚,到底哪里惹到陛下?
群臣有的略知一二,有的知道一半,有的朝贵揣摩圣意觉得这事儿不沾为妙……
关于这位太子,流言蜚语近些年出奇的多。有说她荒yín无度的,有说她惨刻不仁的,也有说她怨朝廷女帝不让位的,还有的说太子私缮甲兵、将谋不轨,更离谱的她要遣刺客,暗杀晋王……
难道独孤咏咏就坐以待毙等完蛋?不可能啊,她听说大事不妙,就想和母亲表白心迹,然而,宫门外,杨素正等着她呢。
杨素特别坦诚告诉独孤咏咏,现在说她坏话的人太多了,陛下就算没有百分百相信,只信了一半,已经大发雷霆,哎,她差点兴起刀兵要围住太子府!是我连连劝阻,殿下勉强消了气。
咏咏吃了一惊,倒退两步,她知道状况糟但是没料到糟的离谱。
哪晓得有这许多事情,简直是马上就下天牢的趋势。
“陛下真糊涂了。待孤面见陛下,细细辩明,分辨是非,必诛jiān谗,以削吾恨。”感谢过杨素,她下了决定。
谗臣就和她面对面呢。
豺虎之心,蜂虿之口。
利似剑锋,甜如醇酒。
杨素沉吟一下:“殿下且慢!圣上xìng如烈火,今又在盛怒,匆匆辩解,倘触其怒,臣恐祸有不测……
您想想前几日那史万岁……”话没有完全说满,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杨素此时是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号令三台,权衡十宰,谁能料他当面说谎啊。
独孤咏咏做了多年太子,平日自然有一群人出谋划策,但是碰到关键时刻,却没人能给个好主意,她爱惜xìng命,害怕也被暴打一顿,不敢硬上了。
可是若不解释一下,她的太子位咋办?
“贤卿救我!”
杨素道:“老臣愿为您辩明,待陛下心平气和,然后殿下再入宫谢罪。”
他还帮她出个主意,老年人爱孙儿,您记得让小孩子来求,比您自个儿出面效果好。
到了女帝那里,杨素说的可就是另一番话语了二殿下对陛下有怨啊,怨而不说,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