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按《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1〕,亦可以胜残去杀。〔2〕矣。诚哉是言也!〔3〕”
〔1〕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2〕胜,平声。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上
声,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3〕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程子曰:“汉自
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幾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尹氏曰:“胜残去杀,不为恶而
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则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
〔1〕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程子曰:“周自文、武至
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或问:“‘三年’、‘必世’,迟速不同,何也?”程子
曰:“‘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
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1〕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程子曰:“周自文、武至
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或问:“‘三年’、‘必世’,迟速不同,何也?”程子
曰:“‘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
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冉子退朝〔1〕。子曰:“何晏〔2〕也?”对曰:“有政〔3〕。”子曰:“其
事〔4〕也。如有政,虽不吾以〔5〕,吾其与〔6〕闻之。”〔7〕
〔1〕朝,音潮。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2〕晏,晚也,〔3〕政,国政。〔4〕
事,家事。〔5〕以,用也。〔6〕与,去声。〔7〕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
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
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
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1〕。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2〕’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幾乎一言而兴
邦乎?〔3〕”曰:“一言而丧〔4〕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5〕’如其善
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幾乎一言而丧邦乎?〔6〕”
〔1〕幾,期也。《诗》曰:“如幾如式。”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2〕当时
有此言也。易,去声。〔3〕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
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平?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4〕丧,去声,下同。
〔5〕乐,音洛。言他无所乐,惟乐此耳。〔6〕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
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遭以持之。惟其言而莫
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
以知之?”
葉公问政:〔1〕。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