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谶曰
惧则生戒 无远勿届
水边有女 对日自拜
颂曰
觊觎神器终无用 翼翼小心有臣众
转危为安见节义 未必河山自我送
在《推背图》中,第五十五象描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
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夺占朝鲜与中国发生的战争,因发生在1894年甲午年而得名。
光绪年间,清廷企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用从西方购买的舰只来以夷制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旨建立北洋海军。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提督。
1891年丁汝昌率舰队出访日本,认为北洋海军虽初具规模,但设备陈旧,航速不快,且未设快pào,一旦有事,恐难以对付日军舰队。李鸿章在比较中日舰队实力后亦认为“海上jiāo锋恐非胜算”,提出了“保船制敌”之策。
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鲜。7月,日军偷袭牙山口外丰岛的北洋水师,并进攻牙山附近的中国守军。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下诏对日宣战。
8月清廷决定派兵增援驻平壤的清军,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航。9月17日返航时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域同日本舰队遭遇,随即bào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十艘军舰中,“致远”号等五艘被击沉,四艘负伤。海战中丁汝昌所乘旗舰“定远”号飞桥zhà裂,丁汝昌从空中跌落,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后,日旗舰“松岛”等五舰亦受重创,日本舰队逃走。
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实力大损,退守威海卫,企图以“保船制敌”之策来保存北洋舰队这样一支战略威慑力量。
11月,日军攻陷大连、旅顺。1895年1月底至2月初,日军派舰船25艘,陆军2万人,水陆夹击困守威海卫的北洋舰队。面对优势敌人,丁汝昌指挥各舰“努力防战”,但终因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遭到惨败。丁汝昌等将领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惧则生戒”意指李鸿章、丁汝昌等害怕北洋舰队实力不抵日军舰队,因而采取保守战略。
“无远勿届” :“远”是指北洋舰队的舰支--北洋舰队的舰支大多都称“某远”舰,诸如定远、致远、镇远等等。“无远勿届”意指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
“水边有女”是一汝字,“ 对日自拜”乃一昌。此句隐指甲午战争的中方主角丁汝昌。
“觊觎神器终无用”:“神器”指北洋舰队的舰支。此句意指清廷企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夷制夷。然而却遭全军覆灭,终无用处。
“翼翼小心有臣众”意指李鸿章、丁汝昌等人在战略制订上万分谨慎保守。
“转危为安见节义 未必河山自我送”意指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和在威海卫海战初期临危不惧,转危为安,誓死报国的义节。同时点明北洋舰队的覆灭或许并非是因为丁汝昌在战略制订和战术指挥上的失误。
图中一人扶持倾倒之树,喻指丁汝昌扶倾(清),意隐丁汝昌虽然拼死报国,然而清廷的覆灭乃非人力所能改变的。
第三十七象
谶曰
汉水茫茫 不统继统
南北不分 和衷与共
颂曰
水清终有竭 倒戈逢八月
海内竟无王 半凶还半吉
在《推背图》中,第三十七象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清朝遂亡的历史事件。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bào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