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似的,而烦恼中的企业各有各的烦恼。成功的创业者不同于幸运的暴发户,就在于“烦恼化生存”是他们的常态。如何让企业快速成长,不可能有“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面对不同的竞争者,想要把它们都甩在身后,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

    【案例】成为遥遥领先的行业标准

    贺振安是河北望都人,1988年靠做辣椒买卖起家,1991年建立辣椒加工厂,经过几次扩张,目前已经成长为当地最大的辣椒公司,同时成为康师傅、统一和华龙等方便面巨头的辣椒供应商。

    他的创业没有什么惊人之处。1988年,他开始倒腾辣椒买卖。做了两年买卖之后,他有了一点积蓄,于是他开始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大,后来终于想到了辣椒加工。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市场走向,直到这时候他才知道,看似平常的市场里面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同样是在做辣椒生意,不同的人做法是大不一样的。不动脑子,一味地去做,只能啃别人剩下的骨头。

    一开始,他以加工辣椒碎为主,但很快他发现,辣椒面也有利可图。于是,他开始筹备辣椒面加工。他在全国各地跑了一圈,打听到最便宜的机器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时的贺振安而言,还难以承受。但是聪明的他,居然自己设计出了这样一台机器,机器试制成功后,原来需要6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只要2个人就行了。后来,他又赊来一部烘干机,解决水分问题;自己设计出一台干洗机,解决灰分问题;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又琢磨出整形机、去磁机等设备,解决粒度、含磁量超标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贺振安的企业开始由原来的作坊式生产发展为一个初步的现代企业,工人也开始摆脱手工作业。在有意无意中,他拥有了当地辣椒生产的“产业标准”,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强化了他的企业的在当地的领导地位。企业生产的辣椒也开始有了名气,由大路货逐渐变成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

    对贺振安来说,技术显然不是目的。技术的真正效用,是让贺振安在辣椒业中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让本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者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而自己却在自家搭建的平台上纵横捭阂,左右逢源。三流的竞争是打价格战,二流的竞争是打营销战,而一流的竞争是打标准战。只有标准才最终有在市场上“清场”的法力。

    贺振安的企业得以快速地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业中占有了辣椒业的“产业标准”。当那些与他一起靠贩卖辣椒起家的伙伴们整天只想着如何向种辣椒的农户压价的时候,他已经通过引进生产设备,摆脱了辣椒贩子的身份,成为一个辣椒产品的生产商。当那些辣椒产品的生产商还只是把技术当作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的手段时,他已经开始意识到,机器的用途决不限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否则,他不会倾囊购进烘干机,殚精竭虑地研制辣椒干洗机。凭着这些机器,他率先占有了辣椒产品的“标准”。正是凭着这“标准”,他的企业得以在原来的竞争对手纷纷出局中快速成长。

    当贺振安回过头来看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的时候,他意识到,做企业绝不仅仅是盯着企业做企业,企业的强壮与否,最终取决于它有没有能力不断营造一个自己可以相对调控的生态——这正是他的企业一路上把竞争对手抛在身后的秘诀。

    案例分析能够成为行业标准,这并不是贺振安突发奇想制定出来的。客户的需求才是“标准”的源泉。他能在同行们浑然无觉中制定出标准,就在于他对于客户需求的敏感以及把这需求化作标准的“执行力”。他的企业没有一飞冲天的时刻,只是凭着一次一次从商业机会中学习、应变,化解随时出现的烦恼,他把自己的同行一一抛在了后面。

    标准客观地造成了“合法垄断”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