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还得从1974年说起。当时,美国经济正处在“滞胀”的困境里。南加利福尼亚商学院的教授阿瑟·拉弗和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在华盛顿一家餐馆共进午餐,为了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拉弗即兴在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浅显生动地给切尼讲明了减税的奥妙所在。一起赴宴的还有《华尔街日报》的副主编万尼斯基,他立刻将这一曲线在报纸上大加赞扬和宣传,“拉弗曲线”由此声名远扬,被戏称为“餐桌曲线”的“减税主张”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并最终被后来的里根政府所采纳,其影响遍及欧美。拉弗也因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受拉弗的减税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上许多国家持续实行减税政策,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马来西亚……众多国家纷纷推出减税方案,形成了世界xìng的减税浪潮。而统计资料显示,这些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并没有降低,反而呈现上升的态势。
下面就是“拉弗曲线”。
在图中,原点0处表示税率为0,此时政府没有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由O-C-B的方向移动),税收收入呈现抛物线形的变化。当税率到达B点为100%时,社会将没有人愿意工作,所以也就没有税收收入了。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在横轴上超过C点时,税收对人们工作积极xìng的挫伤将大于其收入对积极xìng的提升,所以税收收入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由此图中的yīn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处于这个禁区时,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使得税收收入和国民产量同时增加。
拉弗曲线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当税率低于某个水准时,会激发社会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社会供给,政府的税收一同提升;当税率高于某个水准时,会降低工作热情,从而降低社会供给,政府税收也会跟着减少。由此可见,政府为了取得更多的税收收入,最佳方法不是提高税率,恰恰相反,而是减税。
拉弗曲线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yù速则不达”的哲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违背这一客观规律,不按应有程序行事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在某城市郊区有一条通往著名旅游区的高速公路,除了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外,大多时间并不拥塞。高速公路两侧设有辅路,通行时主路收费,辅路免费。当人们从这里经过时,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主路上车辆风驰电掣,但却寥寥无几;而辅路上的客车、货车,甚至还有自行车、三轮车等,将整个辅路挤得水泄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然是为了节约走主路时的“过路费”。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为省钱而多花点时间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判断,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首先,高速公路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闲置;其次,辅路上的车辆行驶缓慢,耽误了大量时间,这又必将使社会资源受到不小损失。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自然是降低“过路费”。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经营高速公路的公司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和高速公路的经营成本等因素拒绝降价。经营者的思维就是,收费高自然收入高,就可以更早还清贷款乃至赢利。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是政府还控制着收费,把过路费定得越高才越好。
如果结合拉弗曲线,我们就会很快发现,“收费高收入高”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高速公路经营者们正处在拉弗曲线的“税率禁区”里。在这时,如果收费不沿B-C-O方向移动(降价),大多数司机都不会去走高速公路,经营者的总收入不但不会提高,还会降低。只有降价,车辆愿意走高速公路,总收入才可能增加。实际上,我国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运营,很长时间一直处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