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之,就去主动完成任务。由于大家对彼此的行事规则早已清楚,其余员工在加班中便多是出工不出力。工作一旦完成,大家便共拿奖金——由此,能者成了辛苦的“大猪”,而其他人则成了舒服的“小猪”。要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辨清能者与普通职员。如果工作有难度,则将其jiāo给能者;如果工作人人都能胜任,则要让加班的人数和工作量相对应,不要造chéng rén员浪费。一句话,“因事设岗,因事用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职工发挥自己的能力。
除去加班,在向老板争取增加薪水或者福利时,也会出现“智猪博弈”。当一名员工被推选为代言人与老板谈判时,他在为公司所有员工的利益而努力。然而,同为可能受益者的其他人却在此刻扮演了“小猪”角色,躲于幕后。如果谈判成功,他们可以轻松分一杯羹;如果失败,他们也可以全身而退,甚至发表一通与我无关的言论。而那名与老板谈判的员工,扮演了“大猪”,却有可能因此成为一名牺牲者——实际上,像这位勇于代言的职员,在公司里往往是那些胸无城府,而又总想树立积极形象的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公司要加强民主参与决策,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合适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避免“智猪博弈”的出现。
不仅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智猪博弈”,在应聘工作时,有时也会发生。
某名牌大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两名教授,分别负责经济学和会计学。招聘伊始,便应者甚众,竞争激烈。经过长时间的层层选拔后,有两个教授(称之为甲和乙)赢得了机会,开始最终定岗。大学规定,会计学教授月工资6000元,而经济学教授月工资4000元(这是缘于会计学为时下热门),而甲、乙两人都想去从事会计学,由此开始最后一次竞争。双方的大体情况如下:二人均有会计学硕士学位,同时又兼有会计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教学经验,而且,甲的会计学教学经验还优于乙。依正常逻辑推测,甲教授已经占得先机,获得会计学教授职位顺理成章。甲教授对此也颇有信心。在与学校谈判过程中,他除了详谈自己的会计学教学经验外,为了证明能力,还谈起自己的经济学教学经历。然而与之相比,乙教授采取的竞争策略令人匪夷所思:在与大学谈判中,他极力否认自己具有经济学教学经验,甚至还有意贬低自己,声称如果自己去讲授经济学,实属将误人子弟。从甲、乙两教授向大学一方传达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乙故意拉大了自己与甲的实力差距。然而,最终定岗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乙非常愉快地获得了会计学教授职位,而甲只能退而求其次,教授经济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最终结果?更有能力和经验的甲教授为什么会在这场竞争中失利?这就需要应用“智猪蹲弈”来进行分析。该大学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层层选拔,在最后选定两位佼佼者后,已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除非出现极其特殊的情况(如天灾人祸),基本不可能再重新招聘。而对于两位教授而言亦是如此,也都不太可能随便丢掉触手可及的美差。对此局面,实力稍逊的乙教授了然于胸,主动充当了“智猪博弈”中的“小猪”角色,释放出“宁可失去职位(实则当然未必如此),也不愿担当经济学教授”的烟幕弹。相比之下,甲教授的做法就逊色不少,在无意当中充当了知识渊博、能力全面的“大猪”角色。面对两位教授的策略,大学由于难以再开展新一轮的招聘,只能作出让甲去教授经济学的选择。
这一事例无意否定知识的价值,而是指出,面对这一看似有悖事理、有违公平的“能者退其次”的结果,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博弈论在此起了关键作用。回头再看,设想如果甲教授了解“智猪博弈”,吃透竞争形势,只要采取和乙教授同样的策略——“一定要教授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