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所以,我有了当‘人文医生’的想法。我想,我已经具备数、理、化和外语的自学能力,可没学过中医,于是就选择了上海中医学院。”

    张琳接着告诉我:“我大学毕业后,报考了上海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lún理学,明年学院要派我去哈佛进修一年。硕士毕业后我想工作两年再读博士。读完博士,有了经验我要当个人文医生,将来有了钱,我要开个私人诊所,实现我的梦想!我希望知心姐姐也参加!”

    “好!”听她这么一说,我非常高兴,“我们干同行了!只是你比我的专业知识多,我要拜你为师!”

    张琳笑了,笑得真甜:“您说哪去了,您才是我的老师,我一直很佩服您。”jiāo往十多年,第一次听她称我“您”。

    你看,在有名和有用中,张琳选择了有用。她没去追求虚名,而是按着自己的想法,选择了独立和务实。

    我是1990年认识张琳的,当时她还是上海一名小学生,才12岁。我们《中国少年报》发起了城乡少年儿童之间的“手拉手”活动,带着京、津、沪、汉四个城市的小记者到湖北大别山区罗田县采访。从上海来了3个孩子:张琳、姜宇秋和陈中崛。

    第一眼见到张琳,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她穿了条花裤子,留了个男孩子的短发,但却温文尔雅;她xìng格开朗,无拘无束,却又善良正直。

    在采访团的12名小记者中,张琳最出色。

    罗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因jiāo通不便,至今仍然十分贫穷。

    张琳在村子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光着脚,头上却戴着一个漂亮发卡,便问她发卡是哪儿来的。小女孩说她从画片上看到城里孩子都戴着漂亮的发卡,就很想要一个,但是家里没钱买。她便利用暑假的时间上山采yào,拿到县里卖了1元6角钱,花了6角钱买了这个发卡,1元钱买了个本子。张琳很受感动,悄悄对我说:“农村孩子真了不起!”

    我带一名小记者住在一个叫张正的男孩家里。张正11岁,在乡小读书。我送他一张《中国少年报》。他又惊又喜,双手捧着报纸,用袖子当抹布,把桌子擦了好几遍,才把报纸平铺在桌上,一字一句地读起来,一直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拿起报纸继续看。我叫他出去和小记者拍照,就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我突然发现,张正的眼睛没有看镜头,一直盯着那张《中国少年报》。

    我真是很感动,忙问:“你见过报纸吗?”

    “没有。这是我见到的第一张报。”张正小声回答。

    “你有书吗?”张琳和小记者们围过来问张正。

    “有两本。”张正打开书包,一本是语文,一本是数学。没有一本课外书!

    这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小记者们惊呆了。他们自己有多少书报,谁也数不清。张琳马上提出:回去把自己读过的书报寄些来,在张正家办个“小小图书馆”。小记者们全都赞成,这可算是全国最早的“手拉手书屋”了。

    回到上海后,张琳、姜宇秋和陈中崛组成报告团,到一所所学校作报告,主题是:“想想大别山吧!”在报告会上,张琳对伙伴们讲:“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抽屉里有多少从没戴过的发卡,床底下堆着多少已经不时髦的但仍然很新的各式各样的鞋?书柜里有多少买了还没看的新书?想想大别山吧!”

    张琳是上海红领巾理事会的副主席,她通过红领巾理事会,在上海团市委的支持下,在全市发起了“一本书寄友情”活动,号召上海市的少先队员每人为贫困地区小伙伴捐出一本书。结果短短三个月时间,上海市100万少先队员就捐出了218万册书!

    我还专程到上海采访,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贫困地区的小伙伴们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