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按各自的意愿,各自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是一本书,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供他们阅读,引领他们走向人生。父母是引路者,自己有怎样的世界观,很可能孩子就有怎样的世界观,而不同的世界观,正是不同世界,不同人生的入场券。
我的世界观是积极的,乐观的,但是我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把握好。带着一种深深的痛悔,我把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
我只读过一年高中,辍学后,父母为了让我有一种文凭,将来能应付最起码的跳出农门的希望,托人向学校索要了一张高中毕业证书。祖辈农民的爷爷、nǎinǎi、父亲、母亲,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但我却辜负了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随他们承受“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当年我不懂得命运的残酷,不理解他们的苦心,当我自己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有了深切的感受,有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儿子让我看到了希望。
或许是带着一种补偿心理,自己童年失去的,要从自己孩子身上补回来。要让他上大学,成名成家,让他彻底摆脱我们祖祖辈辈改变不了的命运。带着这种心态和信念,我对孩子不仅充满希望,而且付出心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诗名叫《悯农》,很多人都背过。但坐在凉爽的书桌前读这首诗,和真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站在旁人的角度去“悯”,只有那些真正生活在艰辛中的人,才会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因为命运是他们自己的,一切都得自己承受。
鲁稚
3、爱是最好的生长素
就我们夫妻的文化水平而言,她初中只读了二年,我高中只读了一年,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全;从遗传因素来看,我们祖辈农民,记忆中没有一个前辈在“文化”方面令我们骄傲。我们不占优势。但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积聚力量,他还是蓬勃地长起来了。
孩子的母亲xìng格内向,像和风细雨滋润着孩子。作为父亲的我则总是热心于保持与孩子的jiāo互作用,把自己与孩子焊接起来。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把他当成一个大孩子,和他聊天,陪他说话,满月后,一次又一次抱着他走向户外,一望无际的原野,还有老农、老牛,以及天空中偶尔掠过的燕子……在无比的惬意中,儿子开始耳濡目染。
整整一个夏天的知了聒噪,吵得大人们烦躁不堪,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那样新奇。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声有色,夏天渐渐远去,玉簪香气飘来,夜间忽然有了清亮的鸣叫,那是蟋蟀!秋天又来了。我知道孩子喜欢自然环境中蟋蟀的歌声,那是天籁之音,充满了悠扬和喜悦。从他的眼神里,看得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开端,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据现代心理科学研究,从外部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大约有85%来自眼睛。寒风料峭之后,大地铺上了银装。冬天来了,感受了一年四季草木盛衰,孩子也一天天地长大。
和孩子相处是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是根深蒂固的。nǎinǎi的感情很外露,王京的降生改变了她的生活,她对王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那份爱惜跟许多农村老太太并无两样。每次见到孩子就爱不释手,紧紧地抱在怀里,在脸上轻轻地咬上一口。
记得我小时候,每年冬天,母亲怕我挨冻,给我做的棉袄太厚,以至于就像穿了一身宇航服,走路都迈不开腿,跑着玩着时反而因为出汗而导致感冒。但我还是喜欢母亲这样的爱。这种爱体现在王京身上,也像当年